第 12 章(大修)
对于皇家来说,立储自然是国事,若是徒景瑞如今已经是十岁出头,立为太子其实没什么好说的。但是徒景瑞如今开过年也才六七岁,情况就不一样了。
这么大的孩子,其实还没有完全站住,别的不说,之前因为皇后薨逝,徒景瑞就病了一场,一直断断续续病了一个多月才算是好了起来。
其实也是因为有人想要浑水摸鱼,皇后死了,长春宫人心惶惶,一些人觉得徒景瑞若是没了,或者是成了病秧子,那么,就算是嫡子,也没什么竞争力了。
再有,没有皇后的监管,徒景瑞身边伺候的下人难免想要偷懒不经心,徒景瑞虽说还不明白死亡,但是身边的人都说娘娘没了,以后不会在宫里看见了云云,他自然产生了恐慌,在这样的恐慌之中,再有一些细节上的不关心,他自然是病了。
徒景瑞病了之后,圣上就立马赶了过来,再搞明白了情况之后,圣上勃然大怒,将徒景瑞身边伺候的人又给处置了,然后叫原本皇后的心腹过来伺候徒景瑞,徒景瑞慢慢也就好了起来。
不仅如此,皇后不在,徒景瑞也不能留在长春宫了,而让徒景瑞去皇子所也是不行,徒景瑞没有离开过皇后,圣上这些日子也看出来了,宫里头这些宫人捧高踩低,没有大人的照顾,徒景瑞并非那等极为早熟的孩子,毕竟,皇后也没想过,自己会这么早就走!自然,徒景瑞对于许多事情还不理解,也不知道自己如今这个身份到底代表了什么样的权威,因此,并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身份。最重要的是,他对于皇后的离开根本没有半点心理准备,如今没了母亲,又有人在他耳边说一些有的没的,自然让他无法关注其他方面的事情。
圣上发现了这一点之后,干脆就将徒景瑞留在了大明宫之中,暂时养在自己身边,等到有了足够忠心的人之后,再让徒景瑞搬出去。而且也不是搬到皇子所,而是直接搬到东宫。
东宫距离大明宫也就是一墙之隔的事情,如此,东宫发生了什么事,圣上就能第一时间知道,这样就不怕那些宫人奴大欺主,仗着徒景瑞如今年纪小,随意糊弄他了。
只是圣上才在朝中提出了立储的事情,居然是一片反对之声。
这些反对并非全然出自私心,还是那句话,徒景瑞太小了,固然是正统,但是还没有立住,又没有表现出相应的资质,自然,一些臣子心中有些顾虑。万一这小子是个喜欢胡作非为的性子,回头他做了太子,虽说不至于要天下大乱,但是难免要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影响。
别以为做太子就翻不出什么风浪来,只要册封了太子,就会有自个的属臣,甚至还会拥有一支东宫卫队,如此,就具备了一定的实力,甚至有机会孤注一掷。别的不说,当年李世民搞出一个玄武门之变,实际上他那时候手底下的人都不会超过百人。而东宫卫队呢,若是满额的话,那其实是有千人的。
不过,只要做皇帝的不傻,一般这个卫队名义上是东宫的,实际上多半还是挺皇帝的。但是对付不了皇帝,东宫对下面的大臣,可以有着很大威慑的。
尤其,别看史书上废太子似乎就是一两句的事情,实际上还真没那么容易,尤其是太子羽翼丰满之后,想要废太子,怎么着都得太子有了明确的罪名,闹得天怒人怨之后,才能顺理成章祭祀天地祖宗,废黜太子。有的时候,废立天子都要比废太子容易,因为闹到废立天子的时候,肯定已经是天下大乱,权臣擅权的时候了,在这个时候,兵强马壮者就能够占据优势,至于一个已经衰弱的皇权,真算不上什么。
因此,不少文臣上书表示,圣上春秋鼎盛,立储之事并不急在一时云云。
一说到这个,圣上就来气,之前自己差点就遇刺死了,那时候没人说自己春秋鼎盛,一个个都呆若木鸡,要不是皇后及时救驾,他这个皇帝就没了!到那个时候,要是还没有定下国本,是不是后面就要如那些乱臣贼子所愿,为了拥立新君,直接就火并起来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谁要是还说什么圣上春秋鼎盛,不用急着立太子,先等等再说的话,那就是讨打!
最重要的是,圣上在次子身上看到了一点自己的影子。在宫里头,没有生母的庇护,即便是皇子公主,日子也不好过。皇帝日理万机,哪有那么多闲工夫考虑下面儿女的事情。即便是他一开始的时候,对次子极为关照,但是事情多了,没个人经常提醒,慢慢的,也就淡掉了。
每每想到这些,圣上都有一种不寒而栗之感。圣上并非从小当做储君教养,因此,他有的时候,就显得格外柔软多情,再想到自己自幼失去了生母,跟着养母生活,养母对自己很是冷淡,很少过问,唯一一个在幼时给了圣上温暖的,是圣上的一个乳母。
在宫里头,皇子按照惯例,会有四个乳母,但是最终能留下来给皇子做教养嬷嬷的,只有一个。徒明晟那时候并不受宠,因此,也没哪个乳母愿意一直跟着徒明晟,因此,最后唯有孙嬷嬷留了下来。
但是孙嬷嬷也没能留多久,圣上十岁的时候,当时因为大旱,宫里头要放出一批人祈福,养母不舍得将自个的心腹放出去,就将孙嬷嬷的名字放在了放出宫的名单上,孙嬷嬷不得不返回了夫家。
等到圣上做了太子,想到曾经的乳母,还叫人给了几次赏赐。孙嬷嬷家里的事情,圣上其实是知道一些的。孙嬷嬷也是金陵人,嫁到了甄家,甄家在金陵呢,混得还算是不错,曾经跟贾家史家也算是老亲,借着亲戚的面子,孙嬷嬷的公公在内务府混了个差事。跟圣上同年出生的皇子公主加起来其实有三个,不过其中一个比圣上小半个月的还没满三个月就夭折了,另外一个是公主。
宫里妃嫔有孕,内务府按照惯例就要准备合适的乳母,那时候,孙嬷嬷也怀了身子,甄家觉得自家总不能一直依赖家里的老亲,想着给皇子公主做乳母也算是不错,因此,便将儿媳妇的名字报了上去。
内务府选择乳母,要看生辰八字,还要找人算一下是否相冲,因此,孙嬷嬷就被安排到了圣上身边。这让甄家其实是有些沮丧的。圣上的生母并不得宠,能够有孕也不过就是运气好而已,等到分到另一个皇子那里的乳母,因为皇子夭折,最后被送到了慎刑司的时候,孙嬷嬷就觉得自己算是大难不死,她在宫中,见不到自己的亲生儿女,因此,自然是将一腔母爱寄托在了圣上身上。
而甄家那边,显然不是什么有情有义的人家,孙嬷嬷的丈夫甄沛本事没多少,但甄家在内务府做个管事,捞偏门的机会很多,因此,甄家那时候虽说品级不高,却并不缺钱。
孙嬷嬷固然有几分姿色,却也不能指望着甄沛为孙嬷嬷守身如玉,因此,孙嬷嬷进宫做了乳母,甄沛就在家里纳了姨娘,还不止一个。最宠爱的玉姨娘甚至被甄家人直接称之为玉夫人。
孙嬷嬷自个娘家也只是个小官,而且也败落了,就算是娘家给力,也不能让女婿在家独守空房,因此,孙嬷嬷也只能认了。
然而,那个玉姨娘不是什么好的,她有孕生下了一个儿子之后,就对孙嬷嬷生下来的孩子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暗中在甄沛那里挑拨离间。结果,这个年幼的孩子不过是犯了点小错,就被甄沛打得皮开肉绽,甚至伤了根本,玉姨娘虽说不懂什么医术,但是,她管着内宅,随便拖延一下大夫到来的时间,将大夫开的方子里头的一些药材命人取出一部分,如此,那个孩子就没了。
甄家甚至一直没有给孙嬷嬷传信,一直到孙嬷嬷离宫,才知道自己的儿子没了。孙嬷嬷想要发疯,但是最终却是忍了下来。
孙嬷嬷长得并不差,皇宫里头挑人,自然得挑品貌端正的,便是乳母也不例外,她忍了几年,最后又有了身孕,再次产子,那玉姨娘虽说心里头恨得咬牙切齿,但是孙嬷嬷在宫里待了那么多年,手段心计都是有的,尤其,玉姨娘也到了人老珠黄的时候,孙嬷嬷又花钱专门给甄沛选了两个从小被人教养的扬州瘦马,甄沛本就是个喜新厌旧的,很快就将玉姨娘抛诸脑后,沉迷于新人的怀抱之中。
这些事情,是圣上成年开府之后才知道的,只是他一个光头皇子,哪能给孙嬷嬷撑腰,何况,那时候,甄家老爷子已经过世,甄家回了金陵守孝,因此,圣上那时候能做的,无非就是教人给孙嬷嬷送一些东西过去罢了。
等到圣上做了太子,才能对孙嬷嬷有所照应,而等到圣上登基之后,甄沛因为酒色过度过世,过了孝期之后,孙嬷嬷后来生的那个孩子甄应嘉也大一些了,圣上干脆赏了甄应嘉一个出身,给了他一个国子监的名额,有了这个名额,甄应嘉就有捐官的资本,甄应嘉也还算是能干,如今在江南那边做个小官,也算是做得有声有色。
这会儿想着儿子身边伺候的不靠谱,圣上又开始感念起孙嬷嬷来。
※※※※※※※※※※※※※※※※※※※※
这里头的典型就是贾赦,贾赦在家胆大包天惯了的,在宫里头真的是各种不习惯。他不喜欢读书,那些先生呢,对他也是当做添头一般,并不重视,这让在家众星捧月一般惯了的贾赦很是不爽。
但实际上,在八个伴读里头,除了顾衡有个元后之弟,圣人小舅子,太子舅舅的光环,真要说起来,是贾赦的腰杆子最硬。
两个宗室也就算了,乐成公主跟当今血缘近,关系却不近,也就是因为她这次果断选择了投诚,因此,之前的时候,圣上下旨,将乐成公主升了长公主,才叫她在宗室之中有了一定的地位。楚王也是一样,不巴结上当今,等到几十年后,楚王这一脉也就泯然众人,没人提起了。
所以,这两位宗室之后其实在宫学里头都是比较低调的,他们成绩不上不下,毕竟他们也不用靠着科举混日子,只要跟太子保持一个比较好的关系就行了,所以,他们倒是很乐意跟太子保持步调一致,太子亲近自家舅舅,江殊和徒景逸就也跟着亲近顾衡。
至于北静王府的水昕,他性子有些清高,不过并不讨人厌,他学业很好,喜欢各种诗词歌赋,在这方面也很有天赋,但是北静王府在他父辈就失去了兵权,算是四个异姓王中第一个投靠了皇室的,以至于北静王府如今跟另外三家王府之间有些若即若离,这也让水昕虽说是王府世子,但也就是个名头,还不如徒景逸名头拿出来响亮。
至于几个文臣家出来的伴读,他们的权力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虚的,之所以历朝历代厚待文臣,无非就是文臣手里没有枪杆子,只要皇帝不是很在意士林的名声,对文臣下手一般不用顾忌什么。而贾赦不同,他爷爷是跟着tai祖她老人家打过天下的,他父亲呢,也是先帝的时候就跟着祖父上战场,战功卓著,一直到现在,贾家在军中依旧有着相当的人脉。而贾代善虽说离开了北疆,回京之后,依旧掌着京外大营,这个位置非圣人心腹不可得,乃是武将之中一等一的实权人物。
有着父祖的功劳荫蔽,贾赦就算是一辈子废物,也能够安享富贵,而且,只要他不搞出天大的祸事来,就算是调皮捣蛋,也有的是人愿意给他收拾烂摊子。
贾源还是比较清醒的,贾家两代人都在军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第三代也要从军的话,那贾家肯定是要被上面忌惮的。何况,其实如今除了边境还有些冲突之外,整体已经是太平盛世,武将以后也没有多少用武之地!而且,打仗这种事情,终究是刀口舔血的勾当,贾赦是他们的宝贝疙瘩,从小娇生惯养,磕破点油皮都要心疼得不行,哪里舍得让他去战场上搏富贵。因此,贾赦做个纨绔就可以了,通过一代人的放纵减少贾家在军中的影响力,然后贾家就可以转型了。
而选择投靠太子,一方面是当今的暗示,毕竟,贾家明面上是保皇党,前些年当今还是太子的时候一次遇刺,是贾代善出手干掉了刺客,算是救了太子一次。因此,当今登基之后,贾代善顺利成为了新皇心腹。既然是心腹,那么,圣上既然有命,他们就得老实听从。
另一方面就是,贾家横竖拿不出投资当今的女儿,那么,投资谁都是一样的。太子虽说年纪小,但是有着当今的怜惜,其实胜算很大。主要是,老徒家的男人大多数寿命都不长,就像是先帝,他也没真的上过战场,但是就是到了四十多岁,身体就有些不好了,这才是先帝一直没有易储之心的真正理由。皇帝的寿命长,对于太子来说不是好事,而如果皇帝的寿命短的话,太子继位就要简单得多,因为名正言顺。
所以,别看贾家是泥腿子出身,还是武将,就没有心眼,真要是没心眼的,也打不了胜仗。
贾赦被娇惯得多了,就不是能做低伏小的性子,所以,别指望贾赦在太子那里伪装成乖小孩的模样,那么,体现一下真性情反而更好。贾源与徐老夫人根本没有要求贾赦在宫里头谨言慎行,所以,贾赦在一开始不熟悉的时候,收敛了一番本性,等到在宫里混熟了之后,他便有些按捺不住搞事的心了。
徐老夫人是世家女出身,她能嫁给贾源不过是以为当时贾源率兵攻破了城池,徐家几乎要被乱兵洗劫,徐老夫人持剑拦在院子门口与乱兵对峙,叫贾源一眼看中,他喝退了那些企图洗劫的乱兵,向徐家求亲。
乱世之时,世家也没有多少矜持可言,若是不愿意嫁女,那么徐家当时就要在战乱中覆灭,因此最终徐家赔上了丰厚的嫁妆,将徐氏嫁给了贾源。
徐氏有学问,有心计,有远见,有着徐氏的指点,贾源在战乱中,可是弄到了不少好东西,加上徐氏的陪嫁,荣国府各种古籍书画很是不少,另外还有各种金石古玩。贾赦从小就是拿着徐氏房里这些摆设把玩,他对此有一种天生的直觉,虽说许多东西不懂,但是他看准的东西,多半是真货。
徐氏因此着意培养贾赦在这方面的才能,贾赦在这上面甚至有些痴迷。
要说好东西,自然是皇宫里头最多,徒明晟宠爱太子,东宫里面,自然也有许多珍品。贾赦之前都已经一一把玩过,太子对于这些身外之物兴趣不大,还拿了一些出来给八个伴读一人挑了一个。不过大家都不是那种没什么见识的小门小户出身的,也不可能太贪心,就算是贾赦再不客气,也不能真不拿自己当外人,所以,当时他也就是挑了一个前朝的扇面,那位虽说有些名气,却也就是二流而已,算不得顶级。
不过,之前圣上去宫学中考校儿子还有一干伴读的学问,贾赦眼尖,就看到了圣上手里拿着的扇子,居然是前朝大家仇十洲的手笔,贾赦顿时就有些眼馋,他倒不是想要,而是想要见识一下,为此很有些抓心挠肺。
贾赦是个愣头青,要是他老老实实跟太子说,想要见识一下,那么,徒景瑞十有八九就去找圣上借过来给他观摩了。以圣上与太子之间的关系,借个扇面算什么呢,甚至太子一开口,圣上直接送给太子也是很简单的事情。
但是贾赦呢,就是不打算欠太子这个人情,欠人情那是要还的,何况,按照贾赦的小心思,自个借过来看一看,然后再悄悄还回去,又算什么呢?
在家的时,贾赦就是这么做的,贾源和徐老夫人都好说话,他想要什么,祖父母都会给,但是,贾代善跟贾史氏不同,贾家的传统就是儿子怕老子,贾赦在别人面前就是个难以招架的小魔星,到了贾代善那里就跟老鼠见到猫一样。贾代善不是个惯儿子的,他自个从小打熬身体,几乎是五更起三更眠,一年到头下来就没清闲的时候。所以看着儿子娇生惯养,一副惫懒的模样就看不过去,难免喊打喊杀的。贾赦要是跟贾代善要什么,贾代善肯定又要说他玩物丧志,说不得又是一顿板子。所以,贾赦看到贾代善那里有什么好东西,一般就是偷偷摸摸拿回自个屋里赏鉴几日,然后再偷偷送回去。
至于贾史氏,贾赦跟这个生母其实是有些生疏的,贾赦从小养在徐老夫人和贾源身边,史氏根本插不上手,尤其是前几年贾史氏生了贾政之后,对这个长子愈发淡淡的,就是维持着表面上的关系,贾赦虽说暂时不明白,但是以小孩子的敏感,谁真的对自己好,谁就是面子情他又不是不知道,所以等闲他压根不去贾史氏那边。贾史氏那边再多的好东西,贾赦再眼馋,也不会自讨没趣!
在贾赦眼中,圣上大概就相当于高配版的贾代善,所以,直接讨要是不行的,那么,私底下偷偷赏鉴一下却不是不行。
贾赦在这种事情上总是非常灵光的,太子读书之后,就大半时间呆在东宫,只有旬休的时候才会去大明宫跟圣上一块用膳,有的时候也就歇在圣上那里了。而他们这些伴读,根本就不可能迈入大明宫半步。
不过,他们去不了,可以让圣上来啊!贾赦想了很久,才算是想了个歪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