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笔书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天生尤物【快穿】高H 淫乱小镇 (快穿)插足者

第343章 人选

      据徐玠所知,此二人皆是许惟善一手提拔上来的,由此可见,这许阁老虽然秉性孤介,却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
    或者不如说,在朝堂呆得久了,便如他这样的直臣,亦不免要沾染些官场习气,拉帮结派的勾当干得堪称顺手。
    此时,两个年轻人俱难掩激动之色,先后上前与徐玠厮见,前者连赞“清风居士诗才绝艳”,后者则称“肃论方为治世之道”,虽侧重点各有不同,对徐玠的钦佩却是一样的。
    寒暄了几句,众人便重新落了座,徐玠亲斟了一巡茶以致迟来之歉,方向许惟善道:“先生今日约见晚生,可是为着那一个空缺之事?”
    开宗明义,一句话便点了题。
    自王彦章王阁老去职,内阁如今六去其一,那空出来的位子,不知有多少人眼热着呢。
    许惟善捻须叹道:“远量果然知我啊。不瞒你说,王部堂这一走,我这个首辅也就……”
    他摇了摇头,神情有些萧索。
    内阁表面看来一团和气,实则那平波之下却隐着无数漩涡,稍有不慎,便会被激流卷走。
    而随着王炎章在朝堂的影响日渐淡去,许惟善在内阁中的力量,亦在飞快削弱。
    “有先生这中流砥柱在,才有今日之安稳啊。”徐玠拍了许惟善一句马屁。
    许惟善苦笑道:“远量这是笑话老夫呢。什么中流砥柱,不过苟延残喘罢了。”
    言至此,神色越发黯淡起来。
    从前他还在翰林院时,也经历过党派之争,却远不及朝堂来得汹涌。
    如今,他之所以仍旧屹立内阁未倒,一是有建昭帝为他撑腰,二是以徐玠为首的肃论学派对他的大力支持。否则,单凭他一人之力,只怕早就被人拉下马了。
    而即便如此,他也时常生出独木难支之感。
    新政几乎推行不下去,地方上的问题越堆越多,而每每内阁议事,最后总会陷入无休无止的“商榷、研判”之中,进而再无下文。
    若非如此,向来孤高的他,又如何会开始培植自己的力量?
    将信重的学生提拔进六科等重要职缺,不过是为了减轻朝堂上的压力,以使自己有喘息之机。
    而现在,就连这一丝的喘息,也已经快要没有了。
    “晚生听说,六科已经拟定了几位人选,不知都是哪几个?”沉吟片刻后,徐玠直言问道。
    他前两日才从潘体乾那里听闻此事,许惟善这厢便递信约见,前后一联系,自知其所为何来。
    果然,闻听此言,许惟善虽然没说话,一旁的那位给事中却微微倾身,沉默地自袖中取出一张字条,递给了徐玠。
    徐玠肃容接过,展开看了两眼,复又抬头望向许惟善,似笑非笑地道:“说来也巧,学生这里也有一份儿名单。”
    说话间,他变戏法似地也自取出一张字条,连同方才的那张一并呈了上去,淡然地道:“先生两下里比对着看看,倒是有那么一点儿意思。”
    这话一出,许惟善花白的眉头便微不可察地挑了挑。
    他探手接纸在手,那翰林院检讨忙将烛台捧了过去,又递过一副眼镜,轻声提醒:“恩师戴上眼镜再看。”
    许惟善年纪大了,眼神不济,这些都是必备的。
    他含笑致谢,戴上眼镜,仔细看了起来。
    两张字条的名字加起来,也不过就那么十来个而已,许惟善一眼扫过,很快便将视线集中在了其中一个名字上。
    黄朴。
    两份名单里唯一重合的人选,就是他。
    “如何,先生觉着有趣么?”徐玠目注许惟善,神情颇为微妙。
    许惟善沉吟了片刻,颔首道:“的确。没想到两边儿竟还能提到同一个人。”
    他顿了顿,转眸看向年轻的都给事中,问:“你们是怎么想到他的?”
    “是啊,我也很想知道,你们怎么把他给提了出来?”徐玠接口道,面上带着几分兴味:“难道你们不觉得,这个人平稳得有些过分么?”
    举凡在六科任都给事中的官员,年纪都不算大,有些还很年轻,因而在挑选官员时,他们比较偏重能力而非资力,这也是他们与六部最大的区别。
    诚然,黄朴能力不错,但是,很多地方上的官员比他更出色,考绩也更优秀。
    某种程度而言,黄朴是稳健有余、能为稍逊的那一种,与六科例来擢拔人选的标准稍有出入。
    徐玠与许惟善的疑惑,亦由此而来。
    眼见得一老一少两个人四只眼睛齐齐看了过来,那年轻的都给事中竟有些紧张,本能地坐直了身子,深吸了一口气。
    东窗的窗扇启开了两指宽的缝,夜风裹挟着凉意,缓缓透进屋中。
    这个瞬间,他忽然泛起一种模糊的感觉:
    此地、此时、此刻,发生在这狭小的并不舒适的济楚阁中的一切,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左右朝堂走向的关键点,更有甚者,它很可能会在根本上,改变大齐的命运。
    此念一生,那张年轻的面容,立时变得肃杀了起来,而屋中的空气亦似就此凝结,压得人喘不上气。
    然而,在外人眼中,这间普普通通的茶馆,以及那二楼雅间里那几位普普通通的文士,委实无甚出奇。
    玉京城么,天子脚下、才人汇聚,这种士子那是一抓一大把,每天晚上在夜市上出没的,至少有一半儿是这些襕衫加身的学子。
    也只有乡里来的人才会瞧着新鲜,城里人早就看腻了。
    于是,那茶楼的伙计忍着哈欠立在楼角,为了那一角银子的赏钱替贵客守着,一面在心下盘算:
    等过了仲秋节,想必客人会多一些,届时,他也能多拿些赏钱,给自个儿添件像样的冬衣。
    而楼下掌柜的此时却在想:
    茶楼生意每况愈下,看来有必要跟别家学一学,请个说夜书的先生来,再找上几个小唱儿,把场面做热闹一些。
    除此之外,还可以仿着梅氏百货,搞个什么“仲秋大促”之类的噱头,茶水点心打折出售,吸引客人登门。
    普通人的愿望,也不过就是这些微小的、不起眼的物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