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古烁今者,如斯而已
震古烁今者,如斯而已——曾国藩
传说就在曾国藩出生的前一天晚上,其曾祖父曾竟希公做了这样一个梦:一条巨蟒,盘旋空中,旋绕于宅之左右,接着入室庭,蹲踞良久。第二天醒来,老人一直在回味着这个奇怪的梦,百思而不得其解。这时,有人兴冲冲地告诉他:“恭喜公公,今早添了一位曾孙。”这一下老人恍然大悟,他联想到唐朝大将郭子仪出生时,其祖父也是梦见蟒蛇入门,因此认定他的这位曾孙就是那蟒蛇投的胎,将来定会成为大贵之人。
曾国藩6岁从师入学,14岁应童子试,先后考了7次,到23岁才成为生员(秀才),第二年中湖南乡试第36名举人。28岁那年到京城会试,考取第三甲第42名,赐同进士出身。后入翰林院庶常馆深造。两年之后,授曾国藩翰林院检讨,秩从七品,从此开始了他12年的京师为宦生涯。自1840年得授翰林院检讨,到1849年已经升任礼部右侍郎,他十年七迁,跃升十级,成为二品大员。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回思善化馆中同车出入,万顺店中徒步过从,疏野之性,肮脏之貌,不特仆不自意其速化至此,即知好三数人,亦不敢为此不近人情之称许。”可见,曾国藩自己也料想不到升迁会如此之快,简直有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味道。
曾国藩28岁考中进士就把立德当作日常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他坚持每天记日记,对自己一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正是“日三省吾身”。他从31岁开始的修身,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在此后的30年中,身为军事统帅的他,每天在杀戮声中度过,仍然“三省吾身”。可以说,立德是曾国藩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曾国藩的立功是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分不开的。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攻占了湖北的汉阳,次年,曾国藩历练地方官兵,组建了湘军。湘军分为水陆两军,成员大都是湘乡一代的农民。咸丰四年(1854年),曾国藩带领湘军出征,可是一开始在岳州、靖港湘军接连吃到了败仗,但是曾国藩没有气馁,而是重整军实,终于在不久之后占领了岳州、武昌,太平军被迫退守到湖南。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藩的湘军大败太平军于天京,可是当曾国藩进驻天京时惨无人道地实行“三光政策”,屠杀了全城十万多老百姓,随后曾国藩纵兵焚城,天京城付之一炬。城内的大量金银珠宝被曾国藩搬运走。
曾国藩像
虽然湘军在天京城内无恶不作,但是从军事角度来讲这支部队是一支纪律严明、骁勇善战的部队,之后湘军更是名震天下,世人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击败太平军后,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官居一品。
对朝廷的腐败衰落,他洞若观火。在严重的内忧外患而大多数士大夫沉湎于义理考据之时,曾国藩则在思索。他对中西邦交也就有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于是那场轰轰烈烈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就在他的倡导下开始了,曾国藩设立军械所、建制造局等,又积极筹措经费,派遣学童赴美留学,使中国历史运动与世界近代化运动合流,中国历史由此走进一个新的阶段。梁启超说:曾国藩“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曾国藩生前封侯拜相,满族荣华,死后没有留下什么财产田地、金银珍宝,留给子孙后代的,只有一楼富厚的藏书、一道著名的遗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