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笔书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天生尤物【快穿】高H 淫乱小镇 (快穿)插足者

“春秋第一相”

      “春秋第一相”——管仲
    管仲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这是因为若没有管仲的辅佐,“春秋第一人”齐桓公根本无法成就其盖世霸业。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终其一生对他言听计从;可是在最初的时候,管仲却是齐桓公的敌人,还险些要了他的命。
    管仲与鲍叔牙是相知相敬的好友,不过他们并没有成为“同事”,而是分别侍奉齐君的两个儿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当时,公子小白才不外露,又不为父君所喜爱,所以几乎没有继任国君的希望。所以公子小白的老师鲍叔牙心中苦闷,常常称病不朝,暗地里已经放弃了对小白的教导。
    独具慧眼的管仲却开导他说:小白公子虽然性子急躁,但是胸怀大志、眼光长远;我辅佐的公子纠虽然因为母亲受宠而得到国君的喜爱,可是人们都讨厌他而同情自幼丧母的公子小白,将来能够成就大业的必然是公子小白。
    鲍叔牙这才兢兢业业地履行自己的“师责”。
    虽然管仲赏识公子小白的胸襟才干,可是到了争夺大位的关头,他仍然不留情。当公子小白从别国赶回齐国准备登位的时候,管仲早已在关卡处埋伏等待。他拈箭拉弓,将公子小白射倒,自以为杀了后者,于是转身走了。然而这支箭恰好射在公子小白衣服的铜扣上,并未伤及其分毫,历史就这样改写了:小白登上了王座,他便是赫赫有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杀了自己的兄弟兼政敌公子纠,正当他要杀掉管仲,报那一箭之仇时,鲍叔牙挺身而出,悉数管仲的美德与才干,又说出管仲劝说自己辅佐齐桓公的往事,这才让一代霸主回心转意,设坛沐浴,拜管仲为相。
    管仲反对空谈,是一位“实用主义”的政治家,他的信条是“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他主持齐国内政,首先就是减压减负,取信于民,又广开渔盐之利,充实国库。等国家富强之后,才考虑军事建设,组建了后来扬名天下的齐国雄狮。
    管仲像
    齐桓公与管仲书画砖
    出土于山东嘉祥,反映了法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当政者的推崇与重视。
    富有成效的改革使管仲充分得到了齐桓公的信任,他曾对人说:“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正是这种无保留的信任,让齐桓公和管仲一直并肩走到了最后,而没有像其他君臣那样,最后落得翻脸反目、鱼死网破。
    齐、鲁两国屡有矛盾。齐国仗着国力强盛,想在两国会盟上逼迫鲁国割地让城。本来一切顺利进行,谁知半途杀出来一个鲁国的猛士曹刿,他不顾礼仪,陪着鲁君一起登坛,又突然发难,把匕首架在齐桓公的脖子上,逼着他放弃无礼贪婪的要求。性命相胁下,齐桓公只得答应,可是他却咽不下这口气,总是想毁约,发动战争攻破鲁国,生擒曹刿。管仲劝他说,政治只讲究利害关系,而不能逞一时之气,我们既然已经与鲁国会盟定约,就要遵守约定,否则就不仅仅是失信于鲁国,而是失信于天下,这对于争霸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自周室动迁以来,其实力日渐削弱,已经无法统御诸侯。中原力量的分散和各自为政,给了西北少数民族以可乘之机,他们纷纷东逐南下,欺凌中原各诸侯国。山戎是北方民族的一支,逐水草而居,在马背上生、在马背上死,骑射冠绝天下,又性嗜掳掠,早成为中原各诸侯国的大患。这一次,山戎的数万大军直指燕国,以阻止燕国向当时正在崛起的齐国靠拢。燕君无奈,只好向齐桓公求救。当时齐桓公正集结大军准备南下,对付无礼于周天子的楚国。
    管仲遂向齐桓公进言道:燕国与我毗邻,若燕国不保,则我齐国就要直面蛮夷的侵凌,而且出兵救燕的话,是集合中原的力量对抗蛮族,必定会赢得天下人的支持,这是我们成就霸业的一个绝佳机会。
    于是齐桓公改变主意,出兵救燕。在齐、燕两国军队的通力合作下,山戎很快被击溃,向西远逃入孤竹国,齐桓公想一鼓作气收服孤竹,带着齐国大军紧追不舍。
    孤竹国知道没法正面抗衡齐国,就献上山戎首领的首级,向齐桓公诈降,又谎称孤竹国君已经逃往漠北。齐桓公率军深入大漠,想要生擒孤竹国君,这便中了圈套了:齐国人突然发现,他们在沙漠中迷路了。大漠气候有异于别处,白天特别热,晚上又冰寒入骨,温差极大,而且时不时地又有狂风卷地,吹起一片沙石,痛割人面。军队里的水在一天天减少,士兵的嘴唇日渐干裂,而他们的眼睛也是焦躁与迷茫的情绪轮换出现。危机越来越深了。
    此时唯一仍能保持冷静思考的便只有管仲。他向齐桓公建议道:燕马往来于大漠,从不曾迷路,我们不如放几匹老马在前面引路,让军队跟着它们走,也许会找到一条出路。
    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意见。果然,沙丘虽变化无端,却没能给带队的老马带来任何迷惑,齐军就这样走出了大漠,恢复了生机,这就是成语故事“老马识途”的由来。而诈降的孤竹国自然没有得到好下场,被齐桓公所灭。从此北方戎狄再不敢轻言南下,中原各国也因此享受了一段难得的平静时光。
    有人曾批评管仲没有为公子纠尽死节,因此不能称为仁者。孔子却认为这不过是小节,而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平伏戎狄,匡扶华夏才是大义。由此看来,管仲确实功不可没,“春秋第一相”的美誉他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