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恩河会战:“施利芬计划”对决“第十七号计划”
马恩河会战:“施利芬计划”对决“第十七号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协约国和同盟国展开激烈的争夺战。欧洲战场上,法国和德国一对宿敌再次站在了对立面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德国军队的统帅是小毛奇。小毛奇是德意志著名将领毛奇将军的后代。在大战开始之初,小毛奇决定承袭德国前总参谋长施利芬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著名的“施利芬计划”。“施利芬计划”具体来说是这样的:从历史情况考虑,施利芬认为,法国和德国之间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可化解的矛盾,那么一旦大战开始,法国和德国势必为敌。
另一方面,施利芬敏锐地发现,自普法战争之后,法国就和俄国发展了良好的关系。而俄国称霸的野心和试图将势力渗透欧洲的想法使得它将德国这样一个欧洲强国视为眼中钉。
法军在战争后期逐渐掌握了主动权,图为法国空军在对撤退中的德军阵地进行轰炸。
这样一来,一旦爆发世界大战,俄国极有可能会联合法国合攻德国。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德国就被迫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那么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呢?施利芬认为,法国和德国之间这种不可化解的矛盾使得法国成为德国最强大也是最永久的敌人,相较于俄国来讲,法国这个一直都对德国心怀恨意而又虎视眈眈的紧邻则更加危险。
德国侵略者开始渡过马恩河时,法国军队就在河的这岸等着与之交锋。
因此,施利芬提议应该在法国一线积极主动地进攻,尽快地解决法国的威胁;在俄国一线以防守为主,在清除法国的障碍之后,再同俄国正面交锋。这样一个策略,从军事理论上来说,自然是有很强的优势的,但是,施利芬制订计划的时候,世界大战还只是一个预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世界局势要比施利芬所预想的复杂得多。但是,德军统帅小毛奇在决定承袭“施利芬计划”时,只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了较小的改动,他可能未考虑到,有盟友支持的法国雪耻复仇的决心是多么的强烈,也没有考虑到俄国对德国的戒备有多强,再沿袭旧的作战计划势必不会取得良好收效。
法国方面所采取的大战策略是“第十七号计划”,这个计划是由法军统帅霞飞制定的。霞飞制订这个计划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应对德军各种有可能的攻势,并非预先规定的作战计划。霞飞的这种指导思想使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的混乱局势中,从容有序地应对了德国的进攻。
法德两国分别以不同的作战计划为指导,在大战爆发之后投入战局,两军终于在马恩河进行了全面的对峙。
马恩河会战之前,法国在战场上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克鲁克率领的第一集团军位于德军最右翼,在轻取比利时之后入侵法国。霞飞面对德军来势汹汹的入侵不敢怠慢,及时调动格林战场上的兵力,组建新的集团军来牵制克鲁克的进攻。然而,这一举措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克鲁克的军队直逼法国首都巴黎。法国国内此时已经处于一种人人自危的状态,法国政府也弃巴黎迁往波尔多。
如果克鲁克能够毫不犹豫地直取巴黎,那么,也许世界历史就将要改写。但是,在克鲁克已经兵临巴黎城下之时,他选择了转向东方以配合比罗的军事行动。他选择这样的行军路线就会使得德国军队和试图解救巴黎危机的法国第六集团军正面相遇,这对于法国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但是克鲁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决策存在一个重大的失误,或者说他没有料想到,法国人在首都即将失守的情况下仍然有调集军队主动进攻的勇气,他不顾远在柏林的上级命令,一路挥师向东,追赶比罗的军队,一路追至马恩河附近。
此时,法国人并没有立即行动抓住这个机会,好在将领加利埃尼敏锐地捕捉到了战机。他多次向霞飞建议出击攻打克鲁克部的后翼,最终霞飞痛下决心决定调集第六集团军去袭击克鲁克部。
一直跑在前面的克鲁克听到右后翼被法军袭击的消息时,立刻决定调遣第3军和第9军回去增援。这两部军队的撤退,使得德国军队的进攻出现了一个缝隙,也正是因为这个缝隙的存在,给了法国军队全面反击的机会。
法国第3集团军、第4集团军、第5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纷纷展开了进攻,原本处于撤退状态的法军转瞬之间就转变为猛烈进攻的状态。陷入法军围困的克鲁克和比罗最终不敌法国人的猛烈进攻,相继撤退。马恩河会战以法国人的胜利结束,德军兵力全部后退,法国亡国的危机被解除了。
马恩河会战拯救了岌岌可危的法国,同时使得德国人先取法国再战俄国的计划受阻,令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相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