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荷战争:制海权的争夺
英荷战争:制海权的争夺华尔特雷利曾经说过:“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由此可见,制海权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发生在17世纪的长达几十年的英荷战争就是争夺制海权的典型例子。
众所周知,16世纪,英国打败了强大的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并相继在欧洲大陆、印度和北美进行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逐渐成了日不落帝国。
16世纪以前,当时的荷兰还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直到1581年才建立起独立的国家。作为一个面积仅4万多平方千米,陆地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只能够将视线转移到海上资源。
据载:土地的贫瘠与海岸无险可守驱使荷兰人首先从事了渔业。随后,加工保存鱼类方式的发现给予他们除了进行国内消费以外还能用以出口的物质,并由此奠定了他们财富的根基。
这幅浮雕画表现的是一艘荷兰船只,正是这种类型的船只支撑着这个国家获得了广泛的商业利益。
从16世纪到17世纪中叶,荷兰的商业、造船业和海上运输业迅速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洋运输国家,当时欧洲南方和北方国家的贸易,几乎都掌握在荷兰人的手中,所以荷兰被称为“海上的马车夫”。
英国和荷兰的战争就是因为这样开始的,由于商业竞争、海上优势和抢夺海外殖民地等综合因素的结果,英荷双方的争战持续了几十年,最集中的战争有三次,史称英荷战争。
一开始,英荷双方从最初的封锁和反封锁贸易战发展为主力舰队间争夺制海权的决战。1653年8月,战争暂告一段落,英国控制了制海权,荷兰经济面临瘫痪。两国于1654年签订了《威斯敏斯特和约》,合约中荷兰表示承认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
1665年6月22日,经过一年的休整之后,英荷再次宣战,第二次英荷战争爆发。在这次战争中,荷兰和丹麦组成了反英联盟。双方再次进行了激烈的战争,8月,荷兰舰队攻打伦敦,英国海军将其重创,暂时获得制海权。9月10日,伦敦发生大火,英国无力再次与荷兰斗争,1667年7月,英国和荷兰签订《布雷达和约》,通过这个条约,荷兰在贸易权和海外殖民地上重新获得优势。
英国不甘于就此失败,1672年5月,英国联合法国对荷兰宣战,第三次英荷战争拉开序幕。英法联军分别从陆地和海上发动进攻,荷兰应对不力,受到重创。直到第二年3月,荷兰的海军才将英国舰队击退。
1673年6月,英法组成了联合舰队向荷兰发起进攻,这次也是一场海上和陆地同时进行的战争。法军从陆地、英军从海上两方面夹击荷兰,势如破竹。由于荷兰的陆军实力较弱,作战经验和武器装备远远不及法国的陆军,结果一路失陷。法军接连得胜,甚至突破了埃塞尔河防线,直逼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
荷兰元首威廉见状不妙,开启了穆伊登堤坝,令须德海和莱茵河化作一片汪洋,水冲法国陆军。法军受到重创,不得不提前结束战斗,及时撤退。结果,法国被迫退出陆战。
1673年8月,英法舰队纠集势力,约2万陆军,其中1万人登舰,在鲁珀特亲王的率领下企图登陆荷兰特塞尔岛。
荷兰方面的情报员及时将消息报告给荷兰海军军方,荷兰海将德·奈特于21日夜间指挥舰队,利用风向成功插入英法舰队与海岸之间的缝隙,于拂晓时分主动发动进攻。一时间,双方炮火,你来我往。尽管英法联军兵力占了优势,但荷兰水兵士气高昂,英勇作战;指挥官们精明强干,不让分毫。不久,荷兰指挥官班克特巧妙避开法国指挥官的陷阱,突破了其战列线,令法国分舰队全面陷入了混乱。班克特留下了部分战舰应对法军,其余战力则投向了德·奈特,帮助他应付英国舰队。
这场海战持续了整整一个白天。夜幕降临时,英法联合舰队受创颇重,损失无数,知道攻占特塞尔岛无望,只好颓然撤退。经此一役,荷兰获得了短暂的海上休息期,将东印度公司护航船安全接回。
1673年8月,法国正式退出战争,英国也于第二年2月与荷兰签订《威斯敏斯特和约》,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英荷战争。
经过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最终成了海上霸主,最早的殖民国家和海上霸主荷兰却因此耗尽了实力,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