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能忘怀的经历
一种不能忘怀的经历
她用《草戒指》命名她的第一本散文集。
她在“代序”中说散文是心灵的牧场,心灵就是这牧场上的牛羊。
以擅长描写农村女性而蜚声文坛的小说家铁凝,在这里用比她的小说更素朴的文体和文字展示她的心灵赖以滋润和生长的深阔的背景。那是一种不能忘怀的经历。一种青春生命折叠出的时间断层,一种冀中平原用深沉的大山、原始的小村、突起的丘、深陷的壑勾勒的生存空间。她的第一本散文集的大部分文字都带着那段时间、那个空间的气息和味道。仿佛过往的岁月凝重为一种气质,它只在心灵的回声和文字中——这心灵的回声原本就是为文字所缠绕、所牵引的心灵的踪迹。
铁凝很懂得这一点。在《河之女》的开篇,在循着19年前那个清明的记忆去寻山桃花,而且只是为寻山桃花的途中,她那样自然地谈到叙述方式的差异:
对同一件事,十个人或许有十种说法。就连你的问路,他们回答起来都各有差异。那差异仿佛来自他们的叙述方式……于是就因了这叙述的差异,我坚信自己总能看见山桃花。
铁凝的文字是在叙述的差异中站立起来的。
她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媚娓地给人们讲述夏日冀中平原大道边、垄沟旁的狗尾巴草,讲述腊月最后一个集日的毛竹床,讲那总能找到特甜的甜棒的北方庄稼地里的褐色老太太,讲一群大山、两根冰冷的铁轨、一列黑沉沉的火车和几个女孩怎样无中生有地激活着过往的记忆和当下的想象……除了《草戒指》《河之女》《又见香雪》的那些经历中人和事的切近的真实,她的《真挚的做作岁月》更用一种贴己的文字讲述了自己插队农村的真实经历。
我也曾是知识青年,我也有过那一种不能忘怀的、仿佛招之即来的经历,以致在离开农村一二十年之后,只要坐上火车,只要火车在旷野或崇山峻岭中奔驰,那从车窗随意投掷的目光,只要落在任何一个有着几畦菜地、几缕炊烟的偏僻的小村庄,仿佛那里就可能留下将渡过漫长岁月的脚步。它的陌生和距离永远是熟悉而亲切的。这种随时可能被抛入另一种生活、另一种经历的感觉,这种身陷于无限扩大的偶然的感觉,或许是中国千百万知识青年在心底深处已很难抹去的。
铁凝使我惊异的是她仅仅用一万多字的篇幅、六段传神的文字就使一代知识青年的某种遭遇、心态跃然纸上。
“难忘的母女共学”
“徐光耀和女高尔基”
“我的农村日记和日记中的我”
“有时我们也敲八林的门”
“我对杨贵和毛泽东的悼念”
“素英遇见‘庄客’”
——在流畅的平易的叙事后面实际是冷峻的思考:“一个现在的我在审视一个过去的我。”而堪称惊人的概括力应该是得益于这冷峻的。而这冷峻也如惊心动魄中的肃穆一样,是因为在那一刻“人对那个习惯了的自己的逃离”。
这冷峻至少是贯穿在铁凝对那一段经历的回忆中。“审视”也好,“逃离”也好,都是在覆盖的、平均化的生活中尖锐出“我”的眼光、视角,为着找到叙述的或叙述方式的差异。于是铁凝从“做作的岁月”中剥离出一代人献身的真挚,又从一代人献身的真挚中剥离出在做作的背后的那一个“不曾做作的我”。尽管这“我”也曾因为“要岁月认可的心态”而落入过做作。
199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