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阮厂在彼
春风和日露,晓月带霞光。就带着一点点繁星,璀璨的星光,映射在一片绿草地,晚风和,微冷。
河水静静地流,隔岸的烟火,映红河边的石头,这里若是有一团篝火,那是再好不过的了,可却只有这一道道灌木丛。
三人平静地躺在草地上,风吹过,一阵光影,飘起了白袍袖子,轻拂某人的脸。苏聂静静地闭着眼,享受这夜的静谧,纵是有一颗流星划过,也不过是眼眸中的一束。而那光影,像是灯塔的光,在映射着。这里驻防了很多士兵,他们要巡逻到很晚。草根带着泥土,虫子跑到士兵的靴子里,会割人的草轻轻划过脸庞。
这样的一晚,真的是太静谧,太美了。
苏聂一怅然,作得一首诗词出来,诗说:逢日晚,恨无眠!朝霞不见,冷风相伴,飕飕,引得一阵寒噤,越白好声赞叹!
正是无才无为者,自写无为诗,无为诗词。无才无为者,自不通古今,只以闲情记趣,每忆好,多倾心。越白说,许多人读过文人心血来潮时的文作,便受此影响,好一阵风光,文人磨得笔墨钱,便又是生活,所以低潮兴起,继而影响心绪,所以认识文人,才知风清傲骨,才识百味人生。而在大唐国,诠文必先立志,借文以志意,有志文书,书志文章,无论是在何时期,都是强搏时代的精髓,傲骨雄风之体态。唐人说,文以恒,有恒心才有文脉,有见遇才有笔触,有如上两者便有文墨使然,文笔自然而一派天成,然后身弓笔箭,后世流名。说着说着,越白的眼中露出微微光亮,显露出无限向往。
而令苏聂三行人不知道的是,对面的村庄,其实就是阮厂的家乡。阮厂家世代农耕,他被送进寺庙,也是保全全家人都有饭吃,好为糊口。那日将苏聂提到苏府前卖了,得到苏聂家人感激,除去应得的赏银,还额外得了不少银子。一有了钱,他就马不停蹄地赶回到家乡,来孝敬母亲,专门买了包子,他在寺庙,都吃的是素馅儿,这次却有吃肉馅儿的,一家人团聚,其乐融融,自是开心。至于他手中行的斩月天刀,还是祖上为将时战场上获的,这些年阮厂用起来依旧锋利如常,丝毫都没有迟钝之处,一把没有钝口的好刀,坏在了苏聂手中,他也受了老母亲不少责骂,何况那还是祖上留下来的,是战功赫赫的证据,少不得要去跪见老祖宗,以赎这罪过。
当夜在草地上睡了一睌,苏聂等人起身以伸个懒腰,地上湿冷,倦怠了身子。去河边洗把脸,好引河水漱口。三人洗漱完毕后,看见有妇人在河边洗衣服,衣服粗糙,布料都是边子,看起来十分陈旧,她的头上裹着崭新的毛巾,看起来才稍有些年轻,醒目。
“老人家。”越白躬身对老妇人说,“我们三人来自京城,要到大唐国去,路上饥渴,吃了几天的山鸡野果,路上也没有个会烧饭的,一直都吃不甚舒服。今日才遇到山村,不知可有厨灶,能借与我三人烧顿饭吃?”老妇人年迈,脸上己留下深深的沟纹,近些日子似有涣发舒展的样子。她只是慢慢地拿着棒槌敲打着衣服,又缓缓地抬过头,看看越白和苏聂一行人,三人欣喜不已。“老人家,我们三人肚中饥得,若是老人家不方便,我们就行。”老妇人提起衣盆,站起身来,走了数步,只叫“几位随我前来。”意气风发,一路上都称‘仔仔’,寒嘘问暖,自不必说。
来到一处院子,两间房对门儿,中间一个大房,两边牛棚猪窝,厕所厨房。老妇人将苏聂三人引到大房坐下,然后躬身走进厨房,升起了袅袅炊烟。少顷,便端上来一桌好茶饭,两道咸菜,一牒花生,到老窑里,何处摸出一坛好酒。
正吃时,忽然听到屋外传来一声叫唤“娘,俺回来了!”苏聂正扒饭之时,听到这声音似乎有些相识,“娘,怎么啦?家里来客人了!”苏聂这回可听得仔细,那人便是阮厂,还未及躲闪,就让他闯了进来,阮厂一阵开朗的笑便就此戛然而止,与苏聂相对,甚是无言。
阮厂见得这副模样,也只得像模像样地介绍自己,“各位光迎寒舍,寒舍蓬荜生辉。”越白听得,便眉头一展,心中乐呵,舒怀一笑,说“有扰了,在下越白,字祉衫,是当朝二品、刑部仲裁,是京城四哲之首,人送外号小神通。早知阮厂大名,素来仗义,今日饥寒留斋在此,未曾想是阮兄家中,越某感激不尽!”阮厂见到苏聂,苏聂只道说是:“昔日一别,别来无恙!”阮厂自斟一杯,相敬说:“喝酒。”四人对坐,越白冷哼,孙子承左瞟一眼,右瞟一眼,心里好不热闹。阮厂虽为主人,却只是拈筷子吃饭,苏聂看着,不禁尴尬一笑,看着阮厂身后站着的目露微笑的老妇人,也只晨哽气,抹抹嘴,小动作有许多。阮厂也只是吃饭,纵使有什么知晓,他也不恼,反而只管将筷子往盘子里什,塞在嘴里,很快便吃完,出去透气,一阵徘徊,终于端上茶水,走进房内。而此时三人已停下用箸,稳坐不动。
阮厂也不说话,将茶水放到三人身边。孙子承抄个大势,端起来引用,越白自细品,苏聂也就殷勤抓起,慢慢品尝。阮厂出得,仿佛有什话说,却又扭头走开。苏聂三人吃完,就要离开,先去与老妇人告辞,后来与阮厂道别。苏聂说:“昔日一别,就再也没见过阮兄,”
阮厂也依稀记得,是苏聂这小子闯下的祸端,端的赔上一把好刀,还逞了无厘头的威风。但他也不言语,只是哼了一声。苏聂心想,这样的老实人,若是不识他心地善良,反认为懦弱了,话说若不是得遇见他,我的罪名还带在身上,的确没有地方可去。
“我们将要去大唐国,你也要一起去吗?”苏聂对阮厂说。“在家侍奉老母,不思远途。”“若是成天守着老母,有何成就?”“心无旁骛。”越白见状,也只得含蓄委婉,委婉犀利地说:“素知阮兄,我们将要去大唐国,请阮兄与我等同行。”
话说苏聂和阮厂都不是服气的主,两人所谓性格相冲突,若是再有其他方面的冲突,必然一个能围堵另一个至无处施展,可以改变的任何一方面都是竞争的方面,对立时先主后次,一方强盛时以次为主,完全是不给喘息的机会,不留喘息的余地。而寄希望与他人,不断地怀念过去,就一定是穷途末路的贼寇。所以在同一方面共事以先入为主,与他人相争不宜计较过去、有仇恨在心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有时候跑不开、走不掉,没有明显的利益或是个人发展可以忽略彼此带来的害处,同为利益而争不可害人根本和性命,否则势态相反,这就是和平盛世的为人之道。且不悦这里说这个有什么用,就单计较苏聂和阮厂的关系,苏聂犯了罪过被朝廷通缉在逃,苏聂自负其能不管不顾我行我素,阮厂无论生死与否,将苏聂送到了苏宅领赏,遇到苍藏羘苏聂救了阮厂一命,却毁了阮厂祖传的斩月天刀。阮厂或许是早就知晓时时为苏聂忧心,信得过这登山靴;或是为报救命之恩,所以临时起意,为苏聂的未来着想;更或许是江湖道理,拿他卖钱,而出于道义交于苏宅。不过的确是这样,他将苏聂拿解,送往苏宅了,若是押解朝廷,戓许更是妥当,苏府中也是济世忠良,于情、理、法都不会差太远,但终究会有想不通的地方,便出现了予盾和介蒂。而对于苏聂而言,自是被兄弟解官,于阮厂也没有愧意,自小是执绔,不以物为贵,还救得阮厂性命,并没有什么不通的地方,想想从前往后,自是宜然,苏怯先不必说,在朝为官守礼守法方保无虞,但就将苏聂押解圣殿,就是巨大的人生决择,兄弟犯法如何处置,一想就通的事却十分艰难。所谓不必懂,拥有理智,正如此阴差阳错,也不失明智;若是懂得,也有行使的通处。大清国与几个藩国有道理不通处,也各有远近,相互之间也各相亲疏,但就对外同心一致,无一差落,由是不免多为感慨!智与智者智不达,智达智不达,达者不达,不达者达。痞者赖者乃是知其一,固执已见者知其一,无论王者圣人,亦知其一,而是将它抛了出去,此一言说,由是感慨。有学而知其二者,亦为贤者智者,能人大家,由是感慨。上天给任何一个人的都是残缺不全的,关健是看人类怎样对待。苏聂虽然被阮厂卖回家里,但也逃了出来,无论是喜欢阮厂还是自已庆幸,都有些不容进取的喜爱,让他思慕一路至今。而对于阮厂而言,苏聂的事可能告一段落,而要多做些其他的事,是所谓无事不动脑子的人,多不容人亲近,却说苏聂到了阮厂家里,且看发生怎样的故事。而看越白,自是另有一番理解。
道道叙叙,叙叙说说,说说着道。平时索事自是良多,且听下回解,如何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