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道心种魔(二)
第二百三十五章道心种魔(二)
“道心种魔大法”强调由道入魔,在道心布下魔种,奇诡绝伦。
具体来说“种魔大法”有三个条件,就是“种魔者”、“炉鼎”和“魔媒”。首先“种魔者”要藉由上卷法门修练至类似“元神出窍”的境界,培育出“魔种”,才有资格借鼎播种。再藉由某项物品(庞斑选择“人”)作为“魔媒”,透过“魔媒”使“种魔者”和“活人鼎”生出微妙的感应和连系,无论“活炉鼎”去到天海角,也逃不出“种魔者”的精神感召,邪诡非常。
但“炉鼎”却是要选个天资卓越,禅心坚定的正义之士,潜进对方心灵深处,历经种种变异,播下“魔种”,由无至有,大法始成。修练大法者若不小心,受“炉鼎”****狂击,轻则走火入魔,重则万劫不复,形神俱灭,故古往今来,“邪极宗”虽人才迭出,凡修此法者,均落得败亡身死之局。一旦功成,则“炉鼎”必定精枯血竭而亡。
“道心种魔大法”的修练困难重重,在《边荒传说》、《大唐双龙传》里魔门中人均认为要修练这门武功必然要依靠吸取“邪帝舍利”中的元精或真气才有望练成,就算谢泊、墨夷明等天资卓绝之辈都没能练就,而向雨田练至後来而邪火焚身而亡,实际上在《边荒传说》已出现的向雨田活到隋末,寿命已长达数百年,很有可能已经由“邪帝舍利”练就“道心种魔大法”。
而“邪帝舍利”,已被向雨田交给了鲁妙子,后者又将其放入了杨公宝库内,此刻应该安安静静的躺在那机关重重的真库之中。
林宇自认凭自己的才能,尚不及历代“邪极宗”宗主,贸然修炼“道心种魔大法”,恐怕也会落得和他们一样的下场,而向雨田的成功,正好给了他很大的启示,更何况,鲁妙子和杨公宝库的位置,他也知道的一清二楚,唯今之计,就是先赶去飞马牧场,再从鲁妙子手上得到杨公宝库的机关图,取出“邪帝舍利”,再来修炼这“道心种魔大法。”
念此,林宇将手中的秘籍重新收到戒指内,开始计划接下来的行程。
“嗯,陵少、师父,我这是怎么了,”
就在林宇思考着行程的时候,一旁昏睡不醒的寇仲突然醒来了,他这一睡,就花去了六七个时辰,此刻只觉得神清气爽,体内凉浸浸的,一点不怕火毒的太阳,舒服至极。
寇仲仍弄不清楚是什么一回事,想起昨晚的情况都犹有余悸,茫然坐了起来。
“小仲,感觉如何?”
林宇走到他身旁,笑着说道。
“师父,我感觉身体变轻了许多,还有.....还有......”
寇仲一个“鲤鱼打挺”就起了身,看着自己的双手,神情激动地说道,“我现在感觉体内有一股气流不停的游来游去,而且眼睛和耳朵也灵敏了好多,这边、那边、还有再那边的东西,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说着,寇仲连翻两个筋斗后,又大笑着绕着山谷跑来跑去。
他这一番动作,看得林宇好生羡慕。
魔种和道家修真者的道胎,若如一个铜元的两面,生命的两个极端,生和死。道家专事生气,甚幺百日筑基、返本归元、大环金丹、从后天回到先天,始终生气勃勃,容易为人接受。《长生诀》正是这种功法至高无上的巅峰之作。男女欢合、十月怀胎、发育成人,“生”的过程长路漫漫,死亡却是突然凶猛。
而寇仲和徐子陵得天之幸,机缘巧合的练成了他人梦寐以求的道家奇书“长生诀”,一下子从一个没有一丝修为的少年,一跃成为先天高手,此等变化,着实神奇,试想,常人从小修炼,若是资质过人,所处环境又有充足的灵气,恐怕也得十来年的功夫,才能突破到先天。
更别说低武世界,那些天赋异禀之辈,苦练了四五十年,却始终无法突破到先天,因此,林宇才对双龙的际遇羡慕的紧。
当然,这也不是说,寇仲他们一下子就拥有了和风清扬、扫地僧这些人同样的实力,毕竟他们修炼时间还短,连自身的真气都无法掌握,更别提和人对敌了,更何况,修为尚且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获得,但武艺却只能靠自己实打实的修炼出来,而风清扬、扫地僧他们,修炼了数十年的武艺,又岂是双龙能比得上?
这样一想,林宇心中不免平衡了许多,毕竟,若论起机缘,还有谁能和自己比,只要他不断完成系统任务,积攒世界点数,在各大世界内寻找秘籍还有各类天材地宝,完全可以轻轻松松的突破,比起双龙来,好的不要太多。
“师父,师父,陵少他怎么还没醒啊,”
跑了几圈后,寇仲才想起徐子陵至今未醒,又急匆匆地跑了回来。
“快了,”
林宇随口回道,余光不小心瞟到躺在一旁的徐子陵,发现他手指有轻微的抽动,“小仲啊,小陵醒了。”
“陵少,”
寇仲一个箭步就扑了上去,速度之快,让林宇都微微乍舌。
徐子陵听到他呼叫声,逐渐回醒过来,“师父,仲少,我怎么感觉身体里暖洋洋的,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
“恭喜你们了,小陵、小仲,你们终于练成了《长生诀》,”林宇道。
“什么,我们,我们练成啦,”
寇仲有些不敢相信的看了看林宇,又看了看徐子陵,高兴地跳了起来,“陵少,我们终于能成为像师父一样的高手啦。”
“小仲,小陵,你们有没有想过将来做些什么,”
想起自己与向雨田的协议,林宇笑眯眯的望着寇徐二人,那表情,竟与先前的向雨田有几分相似。
“这个.....”寇仲有些为难的挠了挠头,这也难怪,他本是扬州城的小混混,又没有经历原著那般撕心裂肺地苦楚和一系列的磨难,加之年岁尚小,正是少年心性,性格跳脱,自然不会说出“彼可取而代之”之类的话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