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擅入者,死!
升仙之门出现后,所有的修真者都愣了一下,但仅仅是一瞬间的功夫,所有人,不论是合体期修真者,还是大乘期高手,又或是那几个散仙,全部争先恐后地飞了过去,似乎唯恐自己落后一步就会被别人抢占了先机。
其中,尤以几个散仙的速度最快。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的修为最高,更重要的是,“升仙”这两个字眼对他们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
升仙,飞升仙界,这是所有修真者为之努力的目标。普通的修真者一旦顺利地修炼到渡劫后期迎来天劫,至少还有十分之二三的机会能够渡劫成功,进而飞升仙界。而对于散仙来说,这个几率却要小上无数倍。
散仙要想成功飞升仙界,一共要渡九次散仙劫,而每次散仙劫成功渡过的几率都不大于十分之一,要想全部渡过,机会不是没有,但实在是太渺茫了。
之所以如此严苛,是因为散仙一旦成功飞升仙界,将直接成就大罗金仙初期的实力,也就是说他们成为散仙后的九千年中,必须至少修炼到相当于大罗金仙的实力,而且还是在只有天地灵气,没有仙灵之气的修真界。而在仙界,一名普通的仙人修炼到大罗金仙,一般需要十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时间!
也就是说,散仙在修真界要想成功渡过九次散仙劫飞升仙界,在环境更差,并且修炼修真界功法的前提下,修炼速度必须达到仙人的数十甚至上百倍才有机会!
由此,散仙飞升的难度可见一斑,修真界数千万上亿年没有一个散仙成功飞升也就不足为奇了。像昊晟真人那样,能够渡过七次散仙劫的人物实属凤毛麟角,而像萧瑟这样的六劫散妖,在整个修真界也是最顶峰的存在。
因此,能够成为五劫以上高阶散仙的人,无不是亿万中挑一的绝顶人物,无论资质、天赋还是悟性,都是上上之选。可既便如此,他们仍然整日生活在提心吊胆之中,千年一次的散仙劫就像悬在他们头顶,随时都会落下的巨剑,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把他们轰杀成渣了。
所以,十几个散仙不顾升仙阁主人的警告,不但没有退却,反而冲在所有人的前面,直奔升仙之门的举动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升仙这两个字,对他们的诱惑实在是太大,太大了。
…………
冷眼看着一窝蜂般涌向升仙之门的几十名修真者,易言站在原地微微眯起了眼睛。他对自己成功飞升具有无比的信心,这种信心也让他的思维比其他人更加清晰冷静:升仙之门?哼!有那么好进吗?这个世界上什么时候有过免费的午餐了?!
易言很笃定地认为,这些冲在最前面的散仙连升仙之门都进不了,就会被彻底轰杀。
事实上,在第一批涌进升仙之门的修真者中,确实有一名散仙、两名散魔、一名散妖,还有两名大乘期的修真者倒了大霉。他们刚刚进入升仙之门的范围,原本静静悬浮的一百零八块升仙令陡然亮了起来,这些原来在易言眼中除了存有老者的影象外没有任何异状的升仙令中,突然射出了一道道耀眼的金光,照射在他们身上。
被金光照到后,无论是散仙、散魔、散妖,还是那两个大乘期高手,无一例外地大吼一声,身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散着。尽管他们的体表立刻浮现出了战甲,并且疯狂催动着真元力,用尽全力地挣扎,但这些努力都是徒劳的,金光的威力非但没有丝毫减弱,反而更加快速地销蚀着他们的肉身。
看着这凄惨的一幕,易言心中一直存在的不详预感终于成为了现实。
短短一柱香时间,六个在修真界叱咤风云的绝顶高手就此灰飞烟灭了。这一幕看得落在他们身后的众多修真者心底蒙上了一层阴影,踌躇满志要在升仙阁中大发一笔的众人也第一次感到,也许这个地方并不像他们的名字那么美好。
奇怪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散仙都受到了攻击,此时天乾宗的那名五劫散仙和邗汔两人正一脸迷茫地站在升仙之门的另一侧,似乎想不通为什么自己没事,紧跟在自己身后的那几个家伙却直接被灭成了灰烬?难道我今天人品爆发了?
只有落在最后,仔细观察着升仙之门和每一个进去的人的易言才知道,成功通过的修真者在进入升仙之门时,身上都会散发出一道迷蒙的青光照射在升仙之门上,而这道青光,正是来自从他们飞出的升仙令。
而那六个被金光轰杀的家伙,之前似乎并没有升仙令从他们身上飞出。
原来,这升仙之门不仅是通往升仙阁的必经之路,同时还担负着甄别出企图浑水摸鱼的修真者的任务。
此时,不管是已经进入升仙之门,还是未进入的修真者,每个人都是一脸踟躇的表情,他们刚才只顾着尽快冲进去,哪里有人会注意这些细节。
易言微微一笑,扬声道:“各位道友不必惊慌,只要之前得到了升仙令的人,升仙之门就不会阻挡他进入,还请大家放心。
至于没有得到升仙令的道友就此请回吧,不要白白浪费了数千年的修炼成果。”说罢,易言飞身而起,直接往升仙之门中落去。
面对升仙阁的巨大诱惑,这些修真者最多只是犹豫一会,最终还是会尝试着进入升仙之门。既然他们早晚都会发现,易言倒不介意趁此卖他们一个人情,至少可以博得众人的一些好感,在升仙阁中为自己减少一些麻烦。
果然,听到易言的话后,所有修真者都有些将信将疑,在看到易言成功地进去后,终于有几个耐不住性子的修真者紧跟了进来。
作为盟友,罗砾和岑锟、李宣和另外两名渡劫期高手,只是略微犹豫就毅然踏出了脚步。整个草方宗只有他们五人得到了升仙令,如果因为惜身而浪费这次难得的机会,恐怕他们自己都没脸去回去见同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