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齐王郡主亲事定
言梓陌咱清心观的生活颇为惬意,言梓灵自从那日离去当也没有大献殷勤。至于齐王府郡主楚熏落发为尼的宏愿自然戛然而止,甚至连一点水花都没有惊起。
不过言梓陌对于齐王府和柱国公府联姻的事情并不看好,上一世二人虽然走在了一起,可却多年没有子嗣,最后更是兵刃相见。
——而今,出了这样的事情李家可会受着?
想那柱国公府也是一方豪族,当今的皇后娘娘也与其沾亲带故,所以就算是齐王想要将人硬塞过去也总要有一个说法。
若是楚熏和谢谨言走到一起,却也是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结局。那么到时候,自己也不用顾忌那么多。
毕竟,楚熏的仇是一定要报的。
她心里面想的美,然而柱国公府却并不配合。不过五六日,便听到齐王府和柱国公府商议婚期的事情。
那快马加鞭的速度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言梓陌板着一张脸站在窗口望着远方的山峰,原本还算欣喜的神色以最快的速度黑化着,一旁回禀的刘管事则默默盯头不语,神情有些仓促。
姑娘刚才还好好的一个人,怎么自己刚说了齐王府小郡主的事情,她这脸色就变了呢?可是自己说了什么不该说的?
“她来清心观落发为尼的事情京城没有传开?”
按理说自己在这深山老林都知晓她去状元府邸碰了壁,怎么京城的人一个个都像是聋了哑了一般呢?
“有些许传言,只是后来被齐王府和柱国公府联手封锁,故而那消息也只在少部分人之间流传。”
若是没有这背后的人操控变局,恐怕现如今整个京城已经动荡了,齐王府郡主大胆追爱被拒,这绝对是骇人耳闻的事情。
“这李家当也不讲究。”
言梓陌声音里面包含着几分惋惜,虽然说她一开始并不准备拆散楚熏和李家的人,毕竟李家对于她来说并不是一个好归宿。
上一世,据说李武是她亲手了解的,而那个时候李家对她可谓没有一点留情。这也是齐王继位之后,李家为何迅速没落的原因所在。
她手刃李武,而李家也险些将其沉塘,可见李家的凶悍之处。
“好了,秦梓秋的事情你查的如何了?”
自从上一次言梓煜在自己耳旁絮絮叨叨之后,她便对着秦梓秋上了心,上一世她不显山不露水走到了最后,显然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
“普普通通,不过奴才听闻她曾经和其母学过制香,而且造诣不浅。”
刚开始的时候他并未将这蛛丝马迹放在心上,可后来什么也查不出来,这反而成了唯一的疑点。
“制香?”
言梓陌微微拧眉,这大楚王朝的调香世家她也知道一些,不过秦家貌似和调香世家并无牵扯,她这所谓的调香技艺师承哪里?
“是。”
刘管事也怀疑秦家母女为何会这绝不外出传的手艺,然而这些年她们母女之所以能活着这般滋润,除了侯爷时有时无的接济,和这调香之能不无关系!
“调香之秘历来绝不外传,当年秦家虽然算得上清贵人家,却也绝对不会拥有这样的艺能,你下去秘密彻查。”
上一世秦梓秋得宠和这有没有关系呢?香的种类繁多,这用途自然要广泛一些,不说解乏修神,单说那魅惑之物她便见识过不少。
齐王在潜邸的时候便收罗了不少美人,入主九重宫阙之后为了稳固自己的皇权,更是扩充后宫。
所以,嫔妃之间争宠的时候不可避免地用了一些常人不太清楚的手段。
“是。”
言梓陌目送刘管事离去,脑海中有什么东西一闪而过,快的她压根就抓不住那东西的尾巴,只感觉一种怪异。
齐王府邸本来便颇受恩宠,柱国公府又和皇后有着不小的关系,故而礼部操办这婚礼的时候也相当的精心。
“可还是在担忧外祖母?”
她从外面走进来的时候正好瞧到简氏半敛着额头,那微微隆起的眉头也不知道为何,总感觉要凸出一个疙瘩似得。
“没有。”
简氏忙忙否认,而言梓陌则笑着坐到她的一侧宽慰:“近来祖父颇为忙碌,指不定过了这阵子,他们又能来这里看望您了!”
两世为人,言梓陌焉能瞧不出她的心思?简云华的事情,她这心里面塞着事呢!所以,总担心简家会出乱子。
“你说的对。”
她不愿意坏了女儿的好意,故而也顺着她的话说了一两句。
“刘管事刚走?”
“嗯,听说大堂兄要回来了。”
“哦……这么快?”
简氏无精打采的神情瞬间多了几分精气神,那耷拉着的身姿也端正了起来。言梓燮在她心中的地位一向不低,这次又因为言梓陌的事情被派遣北地。
如今听闻他能回来,心底自是一场的愉悦。
“大堂兄的亲事一早便定了下来,二叔一家也想着接这个机会上书陛下将堂兄调遣回来,不料陛下居然同意了。”
言家原本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不想居然真的成功了,也不知宫里面那位如何想,难道这么快便健忘了?
言梓陌心中微有疑云,简氏却不那般想,听着言梓燮回来感觉连带着心口的气都顺当了不少。
而此时平西侯言家,言家三兄弟坐在书房内细细谈论。
“燮儿回京的事情你重视一些,命人在暗中仔细照看。”
言律朝着言徜认真地嘱咐,虽然说言家男儿大多都不是庸人,自己那庶子此次更是摘得科考第二的名头,可对于这侄儿他却更是看重。
“好。”
“燮儿是侯府最年长的男丁,他的婚事万万不可马虎了去。”
“嗯。”
言律是平西侯府的侯爷,也是这个家的主事人,他说出的话一般不会有人提出异议,这是对他权威的尊重。
“这次的事情还要重谢齐王殿下,否则也不会这般顺利。”
他以婚事为借口想要将侄儿调回来时,帝王明显有几分不愿的,好在一旁的齐王帮衬了两句,否则成功与否甚是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