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闻道,夕死可矣
朝闻道,夕死可矣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生存。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佛在还没有领悟佛法的时候,曾经做过婆罗门。他做婆罗门时,不仅品格清高,而且与众不同。后来,释迦牟尼便产生了访求佛法的愿望。那时,正好忉利天王在天宫看到了这一幕,想要试试他是否是真心地想求得佛法,于是忉利天王化为长相极其凶恶的罗刹鬼,找婆罗门说法,但是仅说了半偈(印度古代的习惯以四句为一偈)。婆罗门听了罗刹鬼所说的半偈很喜欢,请求罗刹再说后半偈,罗刹不肯。婆罗门极力恳求,罗刹便向婆罗门说道:“你要我说后半偈,也可以,你要把身上的血给我喝,身上的肉给我吃,我才答应你。”婆罗门为了求得佛法,立刻就答应说:“我甚愿将我身上的血肉给你。”罗刹见婆罗门诚恳地答应,便把后半偈说给他听。婆罗门听到了后半偈,真心地觉得十分心满意足,不但自己欢喜,并且把这偈书写在各处,遍传到人间。婆罗门在各处树木山岩上写下此偈后,为坚守信用,便想应如何把自己的血肉给罗刹吃。于是他爬到一棵很高很高的树上,跳跃下来,自以为会丧命,便可将血肉给罗刹吃。罗刹看婆罗门不惜舍命求法,心中十分感动,当婆罗门在高处舍身跃下未坠地时,罗刹便现了天王的原形把他接住,婆罗门因此而没有死掉。
释迦牟尼佛之所以愿意为了求得佛法而放弃自己的生命,是因为他深深地明白要想求得真正的智慧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一定要懂得去珍惜。也正是因为真理的可贵,才使得很多人在真理的面前都曾发出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人生感叹。
孔子拜见老子,回去三天不说一句话。弟子问孔子:老师您去见老聃,拿什么去教导他呢?孔子说:我看见龙了,龙顺着阴阳变化无穷。我张着嘴巴,话都说不出来,哪里还谈得上教导他呢?
孔子认为老子已经得了自然之道,变化无穷,面对一个得道的人,说任何的话都显得多余。在老子面前,孔子得到了教诲,就“朝闻道,夕死可矣”。
然而,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艰难险阻的,有的时候甚至要为此而付出生命的代价。正因如此,真理更显得难能可贵,也才会有无数的人不畏艰难而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伟大的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就是因为坚持“日心说”而与当时宗教界推崇的“地心说”发生严重冲突,于1600年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布鲁诺因坚持真理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真理的魅力与吸引力是巨大的,否则,不会有那么多的人为此而前赴后继。那些得到真理、明心见性的人从真理中找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并且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超越了生命,把握了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