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的距离
守望的距离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孟子》
人活于世俗之中,浑浑噩噩,心虽不甘,却又似乎无可奈何,被一股强大的暗流所吸引,难免随波逐流,于此之中要保持清醒,实属不易。很多人都在精神与世俗之间徘徊、挣扎,不知何去何从。
伯夷,商末孤竹君的长子。当初,孤竹君打算让次子叔齐做自己的继承人。然而,孤竹君去世后,叔齐要让位于伯夷。伯夷认为这是违抗父亲的命令,于是跑到深山隐居起来。而叔齐也不肯继承王位,也跑去隐居了。
生存于现代社会,我们不能像伯夷、叔齐那样,跑到深山隐居,然而,他们思想上与世俗社会保持的距离,却是值得我们传承的。
德国学者药尔格·齐特劳认为:赫拉克利特的认知,并不是一个自然科学家向外认知的事业,而是一个把目光对准自己内心的人的事业。由于他成功地排除了其他人的外部干扰,把自己封闭起来,他才有可能潜入到灵魂的深处。
在那里,个性的区别已不存在,人与人越来越相似,那是一种人的本性真正存在的地方。因而,我们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可以感觉到——尽管他很阴暗和晦涩——一种深刻的灵魂亲近感。他的“一切皆流”,我们只能赞同,并不是因为它引导我们去进行什么思考,而是因为这句话对我们是如此地亲切。而在赫拉克利特提出这个观点2000年之后仍然给我们影响的,正是这种亲切感。
周国平曾写过一本哲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在序言中他这样写道:“‘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守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博学不等于智慧”,向内心学习智慧,比向外物求知更重要。向内心学习,保持思想的冷静与批判,守护那些永恒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