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国家某部委派遣的专家组一周后就要杀向东海大学,对该校的建筑学专业进行真刀实枪的评估了!
建筑工程学院上上下下都笼罩在临战前的紧张不安气氛中,一个个磨刀霍霍,进行着现代化战争条件下的白刃战准备———这是院党委书记在誓师动员大会上要求的,当时他咬牙切齿地说:“没有刺刀见红的思想准备,就赢不了这场硬仗!请大家都把枪擦亮了?刀磨快了,院长一声令下,就都奋不顾身地往前冲,如果出现临阵脱逃或刀枪失灵的情况,军法从事!会后,请各位都把军令状给签了!”
所谓“军令状”就是承诺书,要大家承诺评估期间绝不出现教学事故等等。为大家分发承诺书的是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杨亚男,一位清秀而又干练的女士。听到书记一个劲地用战争语汇来形容迎评工作,她不禁哑然失笑。这样说,绝对形象?生动,也有震撼力?穿透力,能把大家带进“激情燃烧的岁月”,一起血脉偾张,全力拼搏。但也有它的负作用,那就是人为地在自己这一方和专家组之间挖出了一条战争的鸿沟,容易造成大家对专家组的敌对情绪。
不过,杨亚男知道,把评估比作一场“硬仗”,这并不是本院书记的发明。几年前,东海大学接受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时,一向斯文的薛鹏举校长就在大小会议上几次说:“一定要举全校之力打好这场硬仗!”而最初的发明者当然也不是薛校长,在当今中国高校,举凡关系到学校发展的重头戏,都被比喻为“硬仗”。申报国家重点学科,是“硬仗”;申报国家三大奖,是“硬仗”;甚至迎接校园文明检查,也是“硬仗”。于是,教职员工人人成了打硬仗的好手,“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而校园内外也就总是硝烟弥漫,弹痕遍地了。
其实,动辄言“仗”的又岂止高校?放眼神州大地,各行各业无不如此啊!城市改造提“攻坚仗”,廉政建设提“前哨仗”,宣传工作提“阵地仗”,“扫黄打非”提“持久仗”。什么原因呢?杨亚男想,这大概是一种历史的惯性吧,在中国当代史上,曾经有那么一个时期,“全民皆兵”的意识是那样深入人心!与此相应,几乎妇孺皆知的一个流行提法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而银幕上反复放映的又是?地雷战??地道战?等经典影片。这在几代人脑海里烙下了深刻的印痕,并成为他们无法抹去的集体记忆,长久地作用于他们的话语系统。这样,“仗”字在今天仍然被连缀成多个热词频繁使用,也就无足为怪了。
她想减小书记动员讲话有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分发承诺书时半真半假地说:“请老师们注意,我们要打的是防御战,而不是进攻战,可别主动向专家发起冲锋哟!还有,什么‘仗’不‘仗’的,只是个比喻,无非要大家保持紧张状态,思想上不要松懈,千万不要真的把专家当作敌人哦!!”
第一个接过承诺书的老师马上表态:“杨院长,放心吧,你不说咱也明白,咱就努力‘化敌为友’呗!要是对方愿意,‘认贼作父’也成。”学建筑的常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说话比其他专业的老师要幽默些,甚至油滑些。第二位老师也理解得很正确:“咱哪敢进攻啊,能守住阵地就不错了,近身搏杀时,咱绝不能把死穴暴露给他们,让他们一击致命!”见大家这么说,杨亚男觉得,书记的动员讲话已经生效了。
誓师动员大会的最后一个议程是合唱?团结就是力量?。书记本来提议唱校歌,但东海大学的校歌在校内普及程度不高,大家不仅记不住歌词,连曲调也有些模糊,这实际上也是许多校歌的共同遭遇,费好大劲作词作曲,却难逃名存实亡的结局。既然如此,还不如唱大家都很熟悉?旋律也更铿锵有力的?团结就是力量?。这时,确实需要大家紧密团结?同仇敌忾啊!唱完,有位老师意犹未尽,又领头唱起“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有几个人大声附和,更多的人却没有响应,包括所有的院领导,声音就显得有些七零八落,听上去不仅没有悲壮之感,反倒有几分滑稽的意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