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廉颇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李牧、廉颇。四者战功赫赫,在战国的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印痕。其中,廉颇为赵国最著名的将军之一。
廉颇率军伐齐,帮赵国攻取阳晋,被封为赵国上卿。他的英勇善战,威震列国诸侯,被传为千古佳话,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他的负荆请罪、知错能改的松柏气度,不是等闲之辈能做到的,着实令人敬佩不已。
赵惠文王初年(公元前298年),以齐和秦最强。秦国为了扩张势力,进攻赵国。赵国派大将廉颇出战,一举将秦军击败。此后,秦改变策略,采取合纵的策略,联合韩、燕、魏、赵一同伐齐。越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廉颇带领赵军进攻齐国,攻取了晋阳,致使赵国一举跃居六国之首。此后,廉颇被封为赵国上卿,屡次出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从未尝败绩。与此同时秦国一直对赵国虎视眈眈,但都畏于大将廉颇的威仪,一直不敢贸然进攻。
廉颇像
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得一和氏璧,秦王窥视和氏璧,愿意以15座城池换取。赵派蔺相如带和氏璧出使秦国。蔺相如通过与秦王机智周旋,最终完璧归赵。蔺相如也因此被封为上代夫。之后,秦伐赵,占领了石城。第二年赵王回攻,杀死了两万士兵。秦王派使者说要在渑池与赵王言和,赵王害怕不敢去。廉颇和蔺相如商议说:“赵王如果不去,就会显得赵国懦弱,所以赵王必须去。”于是赵王在蔺相如的跟随下前往渑池。廉颇将赵王送到边境,说:“赵王这次前行,如果30天内还没有回来,我就立太子为王,以绝了秦国的念想。”赵王答应了廉颇,然后前行。
赵王与秦王在渑池商议时,蔺相如凭借他的大智大勇、不卑不亢和秦王抗争,顺利地将赵王平安带回赵国,同时使赵国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因此,赵国拜蔺相如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这自然引起了廉颇的不满。
在廉颇看来,蔺相如只是动动嘴皮子,其本来又只是宦官缪贤门下的“舍人”,而他自己骁勇善战,居功至伟,毫无道理要屈居蔺相如之下。因此,廉颇多次扬言下次遇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听说这件事后,每次遇到廉颇都躲开,他的一个门生不解地问蔺相如:“为什么要躲着廉颇,怕他干什么?”蔺相如说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贸然进攻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颇,如果我们两个起内讧,最大的受益者是谁,还不是秦国。”蔺相如的话传至廉颇耳中之后,廉颇也想明白了,觉得自己思想太过狭隘,自愧不如。不过廉颇胜在知错就改,并没有逃避自己的过错,他背上荆条,赤膊露体来到蔺相如的府邸请罪,从这以后,廉颇和蔺相如成了生死与共的好搭档。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负荆请罪”。廉颇敢于承担错误的优点,难能可贵,在当时也被传为佳话。
双鞘铜剑 战国
赵国因为廉、蔺一条心,上下团结对外,使得国家空前强盛,秦国以后10年都不敢攻打赵国。直至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死后,孝成王被立为赵王。秦赵两国围绕上党地区发生战争,此时蔺相如已经病重,只有廉颇来执掌军务。
此时爆发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著名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战争——长平之战。在这一战中,廉颇最先受命出战秦国。由于赵军长途跋涉,军队疲惫,而秦兵却是驻地防守,精力充沛,廉颇便命士兵驻地休息,调整状态再出战。廉颇一直与秦军小心周旋,以较少的兵力与兵强国富的秦国相持了两年多之久。秦国久攻不下,就想出了离间计,派人到赵国谗言说廉颇老矣,不可用。赵王听信奸佞小人所言,撤下廉颇,派赵括出战。赵括急于表现,立马出战秦国,46天后就以赵国失败告终,自己也惨被射杀。长平之战,赵国损失50万士兵,兵力大大减弱。
此后,赵王更加重用廉颇。廉颇在之后与燕国大战中又一次大获全胜,逼得燕国割城求和,把赵国从与秦国的战败中再一次拉回来,赵国士兵个个骁勇善战,誓死保卫自己的国家。此战的胜利,胜在赵军在名将廉颇的指挥下,利用燕军的轻敌加上赵军的同仇敌忾,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战后,廉颇也被封为信平君,任相国。
赵孝成王去世后,晚年的廉颇被奸人所害,屡遭排挤,最后还被解除了军职,被迫远离赵国投奔魏国大梁。他在那里却没有受到重用,一心还是想着再为赵国效力。之后因为赵国多次被困,赵王想再度任用廉颇,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可惜廉颇还是被仇人郭开所陷害,设计让赵王误会廉颇已经老了,没有利用价值了。渴望再度为赵国出力的廉颇再也没有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后来廉颇辗转来到楚国,却也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忠君爱国,一生都在为赵国付出,言语中时常流露出对祖国家乡的眷恋之情。这位为赵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一代名将,最终却只能在楚国的寿春郁郁而终,年约85岁。十多年后,赵国被秦国所灭。
廉颇作为赵国的著名军事将领,领兵征战数十年,取得了大大小小无数场战斗的胜利,并且为人耿直,知错就改。他的一生被用与不用,实际上跟赵国的存亡是紧紧相连的,这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