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笔书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天生尤物【快穿】高H 淫乱小镇 (快穿)插足者

缺欠是人的生存方式

      缺欠是人的生存方式
    1
    缺欠、弱点、局限,是人的生存方式。
    (承认、正视一个人的缺欠、弱点、局限,即是承认、正视一个人的生存方式的独特性。)
    但归根结底人是应该超越、升华的,只有超越、升华,才能走向自由、不朽。
    2
    人一生中,并不是每一个时刻,生命,都在生命凝聚起的整体感觉之中。
    生命原本是破碎的。它的各种需求把它分割在衣、食、住、行,社会历史,乃至文化的各个层面上,构成一种具有包容性的日常的世俗生活。
    并不是一抬手一投足都具有意义或能赋予意义。
    放弃对意义的追求是平庸。
    一抬手一投足地追求意义却是种不真实。
    3
    生命的完整是一种嵌合状态。这种嵌合状态本身就意味着承认对方的弱点并给对方的弱点以地位。
    4
    单纯是一种状态。
    原始人或许是单纯的,孩子或许是单纯的,当一个人无可挽回地走入了社会,无可挽回地成熟了起来,无论他或她的经历是简单还是复杂,社会给他们打下的印记、留下的各种观念,都使他们无可挽回地失却了单纯。这是不可逆转的事实。
    但人可以在最复杂的经历中保留爱的渴望和内心追求的真实。这爱的渴望和内心追求的真实使人获得单纯的支点,从而可能由此变得纯洁起来。
    5
    世界上有许多人是在常态的、死水一般的生活中活着的。
    这是一种沉沦。
    纯粹的、没有任何期待和冒险的沉沦本身就是活着的死亡。而连在回忆和想象中都失去自由的沉沦,就更是一种活着的死亡了。
    但人生总有边缘状态,但人总可能在面临人生的边缘状态时,在生活的空间中去扭转一个方向,即使达不到在的冒险,也可能在一次具体的冒险行动中去寻找人生的新的跨度。
    6
    这个世界有单纯吗?如果有,单纯绝不单纯是自在的存在,除非孩子和原始人。
    它是自为的,是在复杂乃至污秽中固守的或追求的。
    人不得不在宽阔中承受纷繁,不得不在厚实中承受沉重。
    我曾是那样喜欢长江上游的清绿,被湍急的江水推向它浑黄的下游时,我才学会了喜欢它的纷繁的宽阔和沉重的厚实。多么矛盾的浑黄,它分明是以它的执着期待着海的清绿。
    7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世界有千千万万的男人和女人,就不可能产生把世界还原为男人和女人的问题。但正因为这个世界有千千万万的男人和女人,因而本来意义的还原从一开始就已经不可能。
    所谓还原,是在强制性的他人世界中执着于我和你的单纯。
    8
    一次性的生命。
    一次性的稍纵即逝的感受。
    正因为是这样,才不应该陷入不能自拔的后悔中。
    9
    人的过失,有些是可以弥补的,有些是无法弥补的,因而留下永生的遗憾。它可能是消极的,但也可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因为正是这种永生的遗憾生长出无限的珍惜,使人懂得,失去的,正是我希求获得的;特别是懂得尊重人的完整和情感的一次性。
    “有些罪过,只能补赎。”
    10
    没有纯粹的日子,也没有纯粹的快乐。这原本是生活的真实,没有任何例外。活着,就得承认这真实。否则,生命为什么需要穿透力呢?
    11
    有一种企求极高的心,它要求完整,要求纯洁,要求丰富,乃至要求到这样的程度,即破坏。因为事实上,这种几乎绝对的要求是不可能实现的。或许它作为高悬的目的对人生有无限希望的意义。理想在大气层外,而肉体的现实却在尘埃中。甚至肉体还有它的要求和欲望,这就免不了会和理想脱节、摩擦。
    12
    一种极高的要求,不仅别人难于实现(或者以另一种方式在更真实地实现),而首先是自己难于实现。于是任何微小的差错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为这一点小小的差错破坏了极高的纯洁要求。这强烈的惋惜同时就会强烈地夸大小小的差错而造成更深的惋惜。如此迅速扩展着的恶性循环,终将导致自信心的破坏。
    13
    当我在对真实做极高的要求时,驱动了全部强化着的情感。
    理智在一旁观看着。这观看的理智在欣赏要求真实的情感,并给予这样的评价:只有我能有这样高的要求,因而也只有我能这样地承受,这就是我。
    自我夸大更被自我肯定成倍地加强了。即使有一个短暂的失调、失态,这一瞬间,一边强化着我的感受和承受,一边在两个方向上造成积淀:一是自尊自怜而肯定;一是将内在自信的破坏转嫁成对外在的怨恨、否定,又反回来肯定自身。
    这样造成具体的丰富,既有美好的东西,甚至有崇高的东西,也有堕落的、颓废的东西。但整个支撑点仍在那个永恒的内心要求上——酷爱完整和单纯。
    14
    一个人对完整和单纯的酷爱,可以作为真实的生活和不真实的生活的注解。
    不真实的生活是自我中心主义,它要求不朽,要求尽善尽美,它必然产生两个后果:放纵和放弃。
    真实的生活是在执着于内心的纯洁和完整的同时,真实地承认生活是有缺欠的、人生是有缺欠的。
    15
    人要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他才能决心生活在现在,而不逃向无限的、浪漫主义的未来。
    这也是存在与时间的关系。
    只有立足于现在,才能承接过去,开启未来。
    16
    人总是要死的,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死亡意识。它使人生充满着紧迫感,这种紧迫感是趋向未来的;它同时又使人生充满了遗憾,这种与生俱来的遗憾却是面向过去的。
    于是人生总在过去与未来的绞索中,只有断裂的瞬间使生命获得自身的实在。
    17
    人总是渴望纯洁完整。
    纯洁完整在现实中是一种虚假;在想象中,却是一种巨大的、转化着的虚无和存在,一个无限后退着的美好的极限。在这里,时间和纯洁完整互为表里。
    人总是要死的,作为哲学命题,它的意思是说,人只有在对纯洁完整的追求中力求显示自己的不完整,或者反过来说,人要在自己的不可避免的、固有的不纯洁完整中显示出纯洁完整的意向。因而对于纯洁完整的渴望,是一种内心的时间感觉。当它仅仅表现为遗憾时,它是一种不顾外在时间流逝的自我封闭,实际上是对时间的扼杀;当它表现为一种克服遗憾的苦恼的追求本身时,它就可能在对未来的无限趋向中将外在时间的瞬息,凝结成内在时空的永恒。
    18
    承认人生的不完满,并在这注定的不完满中执着于苦恼的追求,是人在自我否定中突破自身、升华自己人格的美好境界。它沾着泥土,拖着血污。
    这泥土和血污,使得人生的反思不是怡然自足的超脱,不是理性的矫饰,而是活生生的、可以触摸的人的情绪和感觉的自然表现。
    人的生命力,就是这样在承受平凡的无望中,显示出自身的强大。
    19
    现代人的感觉多么需要回复到原始的单纯状态。有时,它真想趋动返静,回到无我之境,解下生之所累,哪怕一个瞬间。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注定了,就是要改造生存的环境从而改造自己生存的命运。像蚕一样,一边吐丝显示自己生命的价值,一边用丝把自己束缚起来,为了让新的生命咬破自己的茧壳。
    自己建造,自己突破,这永不安息的根源深深地埋藏在死亡的恐惧中。死的恐惧,惊奋着生的意义。
    20
    和类做抗争(或许应该说又抗争又统一),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问题。由此孤独作为一种真实的体验,本身就是一个界面。
    在普遍化的世界里,孤独集中体现着、强化着对纯洁性的渴望。它是与世隔绝的。但同时它又分明包含着一种寻求理解的焦虑,包含着一种试图将纯洁普遍化的倾向。
    它走向类。
    因而走向个人追求的死亡形式。
    不过这原本就是孕育着再生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