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言琴上有琴声
若言琴上有琴声
画家形迹
王震(1867—1938),字一亭,法名觉器,浙江吴兴人,生于上海。师从吴昌硕,画风浑厚。工人物、佛像、花鸟、山水及书法。传世有《松下高士图》、《荷鹭图》等。
苏东坡图 清·王震
读画片语
王震是清末民初的著名画家,又是虔诚的佛门居士,故其所画人物题材,多为历史上的佛门大德和名家。苏东坡亦佛门中人,在家居士,所以王一亭以他为对象作画,就不但在情理之中,且有仿效仰慕之意在其中。
苏东坡到底什么样子?在没有照相技术的古代,就全凭了画家的想象。所以历代画家笔下的东坡像,也都形象各异。王震此画,也仅是他心目中东坡居士应有的风骨形象而已。
禅诗偈语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
一缕禅思
这又是苏轼的一首理趣诗。
每当我读到这首诗时,都忍俊不禁地在心里要笑。我们的这位苏大学士,真是个好玩的趣人儿。他这番咄咄逼人的诘问,当然的道理不能说不深刻,但我觉得更像是顽童间的打别抬杠。呵呵,你说那琴上有声音是吗?那将琴放到琴匣里它怎么不出声了?什么,你说是因为用指头弹拨了才发的声音?那你怎么不去在你的指头上听琴声呢?
禅宗经典《楞严经》中说:“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言,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但苏轼明显的在此基础上又发挥了一步。《楞严经》只说到一层,琴要发出妙音,必须有手指的弹拨才行,喻指众生若要觉醒快乐就必须要有佛法的指导。但苏轼接着又问了一句“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众生是因为佛法才悟的,那么没有了众生佛法还有用吗?诗中没有答案,但答案是不言自明的了。
苏轼就是借此弹琴为喻,说明自己对于佛法禅理的认识。世间的任何成功,都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来源于主客观的和谐共振,来源于外部的激励和心灵的感受,与欧阳修所说的“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的意思相同。
不得不说,这是一首启迪人心的美妙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