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者自述
求职者自述
我们这个专业的同学最终找到与法律沾边工作的不到1/3,其他人不是继续深造就是干起了各种“杂七杂八”的工作。从贸易到金融,从教书到市场营销,幸运一些的进了央企或政府机关,还有一部分毕业典礼都开过了,仍没有着落。我算是“不痛不痒”型的吧,在毕业前夕终于拿到农信社的offer,对于外地法本女生来说,我觉得这份工作虽不是我的理想,却能让我安身立命。
前途茫茫
大概因我高考时就挫折重重,所以一进入这所法律学校的校门,我便有种失落感。我的高考成绩足以报考北大,虽然不能上我理想中的国际经济专业,但完全能被不太热门的专业录取。不过因患得患失的心理作怪(我怕被调剂到太过冷门的专业),我在填报志愿时还是选择了这所更为稳妥的法律名校的法律专业,而我说服自己的理由是:法律专业在国外是文科最牛的专业,这所学校又是全国名校,跟北大也差不了多少。
现在想来,我对于法律专业的理解偏差实在太大。我的母校的确是所法律名校,其学术水平及硬件环境均在全国法律院校中出类拔萃,但这并不能挽救法本生求职难的大趋势。还没上完第一学期,我便认识了不少大四的学长,感觉他们大都对自己的前途没多少信心。一位老乡曾开诚布公地告诉我:“你别光盯着专业课,有时间多出去实习实习,再多学点找工作用得着的技能,英语一定要过六级,最好再辅修个经济专业或偏重经济法方向的。”
我连连称是。这位老乡后来去了一所中学教政治,她说纯属是为了解决北京户口才做出这种选择,而在她的班里,当中学老师已算是不错的工作了。
我就是从那时起开始茫然。
“为什么不去律所(律师事务所)、法院?”当我拿着三方协议走出校门时,听到一位小老乡的质询,想起当年自己也这样问过学长。
“你没人脉关系,带不来业务,律所要你干什么?你连司考(司法考试)都没过,又无权无势,法院为什么要招你?还是别太天真了,法本生说白了就是娘不亲舅不疼的专业。”虽然这话听起来有些悲观,但近一年的求职经历使我深切体会到作为法本生的难处,尤其对于一名外地女生而言。
出师不利
由于当初有师姐的提醒,我一点没浪费这四年的业余时间,不是打工就是辅修经济类课程。2008年10月,假期一过我便回到学校,开始紧张的求职大战。从市场营销到金融保险、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几乎所有的工作我都去尝试,但还真的很少发现有专招法律专业的公司。只有一家是我在网上海投时见到的:某外企特招法律助理。我决定去试试,不过至今都没收到这家公司的回音。我想,大概是法本生太多的缘故吧。
在我海投了上百份简历后的一个月内,陆续接到一些回音,三个给我面试机会的,两个拒绝的,其他的全部石沉大海。这大概算是我人生经历中的第二次重大打击。还好,仍有三个工作机会等着我,可没想到那三份工作竟然跟法律一点儿不沾边:一份是市级旅游公司客服人员;一份是某饮食系统文员;还有一家应该是私企性质,招收一名市场营销人员。
接到这三份面试通知时,我哑然失笑,原来法本生真的应该把法律忘到一边,但那时的我,还不知天高地厚,也未真正亲身体验到求职的艰辛,我痛痛快快的就把这三家回绝掉了。打那以后近三个月时间,我连一次面试机会也没得到。
尝尽辛酸
已快到2009年春节时,我本以为自己会在过年前大致确定好工作方向,然后和男朋友一起高高兴兴回乡,谁知如意算盘最终打错了。
我的男朋友比我早毕业两年,学的是通信工程,毕业后一直在一家通信企业工作。大概是有了一定工作经验,比较了解就业市场的真实情况,在我茫然无措于求职中,并准备先回乡再去南方找找机会时,他语重心长地跟我进行了一次深谈。
“你早点看清形势吧,你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省级准状元了!你也做不了什么大律师、大法官,你要不想将来蜗居在家乡,想留在北京,就得什么工作都能做,完全忘掉你是法本生这回事!”
“那我还能做什么?”我茫然地问道。
“什么都能做,珍惜每次面试机会,你可以考公务员,也可以进事业单位,去国企,去金融机构,当然这些都是法本生最好的出路了,你要想留京,首先要考虑这些地方。”男朋友给了我明确的求职方向,不过受过一次打击后,我那时觉得这些单位都遥不可及,就像当初的北大国经系。
所以我在春节回乡时,自作聪明地决定,年后去私营经济比较发达的珠三角试试,何况那里离我家乡也近。没想到,身为法本生,却差点儿上当受骗。
年后,我先到珠三角一带一个很有名的求职市场分发简历,设定目标,不过私企人事经理更为现实,他们真的很注重我的实习经历,至于我毕业于哪所大学,学的什么专业,在他们眼里都不算什么。很快,有家公司便吸引了我的注意。该公司号称投资数十亿元,目前正在招收一名人事部经理助理,只有年龄限制,却没有工作经验限制。想想当初学长和男友的提醒,我便决定去试试。
跟现场的招聘负责人把言甚欢,他完全没有在北京校园招聘会上那些hr经理的自以为是。于是我很快对这份工作有了好感,又将入职的薪酬、福利、住宿、社保等问了个清楚。这位人事负责人便约我第二天去公司面试,见见他们主管人事部门的公司副总。
我欣然应允,第二天一大早便赶到这家公司。谁知,这位招聘负责人又告诉我:还有几位领导要面试下你。我暗觉奇怪,问道:“你们不是只招人事助理吗?”
这位招聘负责人解释说:“就是会会面,走一走程序。”于是半天时间我分别跟总经理助理和主管人事的副总经理进行了面谈,他们大都问的一个套路:个人基本情况、实习经历、对人事工作的理解。我对自己的表现还是比较满意。副总也答应:“可以上班。”
然后我便等待办理入职手续,过了好几天,人事部的一位工作人员才打电话过来跟我说:“我们进应届生都是要跟总裁直接面谈的,不过总裁现在出差了,你只能等他回来再说了。”
我真是难以理解,我这样一个初级职位还要总裁亲自面试?!于是我强调:“能不能先办入职手续?”其实那时我已无留在此地之心,只是想试探下这家公司的诚意。谁知那位人事部工作人员只一味道歉,叫我等待总裁出差一周后再来。但我哪耗得起时间?当时已快到3月,公司里只提供住不供吃,每天几十块钱的伙食费对于我这样的穷学生来讲,也是天文数字。于是我决定离开,走之前才从周边一些公司的职员那里了解到,这家公司曾招聘过不少应届生,但大多没呆多久就走了。
我离开那家公司近十天时,才接到人事部的电话,让我继续等他们总裁回来。当时我已能够感觉到他们只不过是一种托词而已,但令人恼火的是:既然你们不能确定是否要人,为什么非要摆出招聘的架势呢?
大概是身在异乡,毕业期又临近的缘故,在经历了这家公司的“拖延”后,我在心态上多少有些慌不择路,很快又被另一家公司牵住了“鼻子”。该公司也是通过很正规的招聘程序:先进行一面、再笔试、再二面,最终决定录取我为该公司行政助理,并马上答应我上班,但要试用一个月。公司地处当地高新科技园区,主要做办公设备生意,虽与法律毫不沾边,但我觉行政助理的工作也是万金油,更是敲门砖,于是谈好薪资待遇后便欣然应允。
最初的工作就是“打杂”,没人带,我几乎成了全办公室的“丫环”,任人支使,我想万事开头难,先忍忍吧。谁知不过两周,主管便把我叫进她的办公室,指责我工作不主动,手太慢,总之罗列出我的一大堆罪状,最后来了句:“目前公司受经济危机影响,暂时调整招聘计划,不能保证试用期后继续录用你。”一听这话,我算明白了大半,原来他们从一开始也没打算录用我,只不过想找个免费帮手而已。
起死回生
在珠三角的求职经历令我很受伤,离开第二家公司时,我曾萌生回乡的念头,因为家里有人在县政府做事,可以帮我谋到一份不错的差事。可那是我想要的人生吗?再说,我当初辛辛苦苦挑灯夜战,最后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考进京城高校时,曾是家里人最大的骄傲啊。就这么灰溜溜的回家,我也于心不甘。
就在彷徨于回乡还是继续留在珠三角找机会的节骨眼,我在北京的男朋友来了个救命电话:“我节前没跟你商量,就把你简历投给农信社了,现在他们通知你去参加面试。你想不想去?”
放在一个月前,我会不屑于这样的面试机会,会想自己最差也要进城市商业银行的,可都到3月了,我仍然还有机会,不禁“心花怒放”。我知道,自己从此不该再抱有幻想了,对于一个法本生来说,就业也是重新回炉的过程:你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需要比法律专业更重要的安身立命之本。尽管农信社不是多么炫目的名号,却是能引领我踏入金融圈的敲门砖。于是我二话没说,答应了男朋友,回到北京。
经历了数次笔试、面试,我多少掌握了一些经验,而我发现金融机构对于法本生的专业反差倒不太计较,因为跟我一样的法本生很多,等待面试时,发现当天来的十几位应聘生有几乎1/3是法本生,大家情不自禁交流起各自的求职经历,无外乎三大出路:法律系统、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金融机构。而大家普遍跟我想法一致,认为这是法本生最好的出路了。
农信社最终招收本科生任各分支机构柜员,这是最基层也是最累人的工作岗位。我现在已上岗接受培训了一段时间,跟大多数同行一样,几乎天天十几小时的工作时间,所有的想法在此期间都幻化为一个字:累!
我现在没有任何想法,只想顺利度过实习期,正式签订合同,表现再优秀些,争取早日将我的户口问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