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果外用能治疗酒刺(即痤疮,俗称粉刺)
1.白果外用能治疗酒刺(即痤疮,俗称粉刺)
白果外用能治疗酒刺(即痤疮,俗称粉刺)
(录自《新中医》1982年第1期)
笔者于1978—1980年间,用白果治疗116例青年酒刺(青春美丽豆,青春蕾)患者,收到显效。
药物 白果适量。
用法 每晚睡前用温水将患部洗净(不许用肥皂或香皂)。将去掉外壳的白果种仁,用刀切成平面,频搓患部,边搓边削去用过部分,每次按患酒刺的多少用1~2粒种仁即可。用药的第2天早上洗脸后,可照常搽抹雪花膏之类的东西。一般用药7~14次,酒刺即可消失。
验证 我按新中医“白果治愈酒刺”一文介绍的方法,治疗6例酒刺(痤疮、暗疮、粉刺)患者,均获较满意疗效(观察3个月无复发)。使用过程中觉得原方法不够方便,也不好保存,且药物经常缺售(不是收获季节买不到)。即采用如下方法:
白果30克压碎,放于100毫升乙醇液(70%)中浸泡1个星期,过滤后取药液外涂,每天2~3次,效果益佳。
病例:简某,女,20岁,广东某制药工业展销贸易中心职工。患脸部痤疮3年,曾使用“暗疮特效霜”等药物治疗无效,后经我诊治改用此法治疗,用药15天痤疮消失,继用10天以巩固疗效,经追访观察半年多无复发。
来源《新中医》1985年第5期。
评注:
痤疮是很多青少年朋友苦恼的事情,一些朋友恼于无计可施,用手挤压,抠挠,却是越挤越厉害,致使痤疮“变本加厉”,好不扰人心绪?所以有痤疮千万不要乱挤压,要依法施治。白果在一般中药店都可购到,因前面“麻果散缓解哮喘速效”一文评注里已扼要作过介绍,这里不再重复。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第2版)将“粉刺”分为5型:肺经郁热粉刺,胃肠积热粉刺,血热粉刺,毒热粉刺,湿毒血瘀粉刺,摘录如下:
(一)肺经郁热粉刺:颜面部有与毛囊一致的丘疹,形如粟米大小,可挤出白粉色油状物质,皮疹以鼻周围较多,亦可见于前额,间或有黒头粉刺,有轻度发痒,常伴有口鼻干燥,大便干,舌质嫩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滑。治宜清泄肺热,方用枇杷清肺饮,外用颠倒散水调敷。
(二)胃肠积热粉刺:颜面有散在毛囊性丘疹,如粟米大小,能挤出白粉色油状物质,间有黑头粉刺,以口周较多,亦可见于背部前胸,面部出油较多,毛孔哆开,常伴有多食,口臭,口干,舌燥喜冷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腻,脉沉滑有力。治宜清阳明腑热,方用调胃承气汤,外用颠倒散水调敷。
(三)血热粉刺:颜面两颊有散在潮红色丘疹如米粒大小,以口鼻周围及两眉间皮疹较多,面部常有毛细血管扩张,遇热或情绪激动时面部明显潮红,自觉有灼热,妇女在月经前后皮疹常常增多,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尖红苔薄,脉细滑数。治宜凉血清热,方用桃红四物汤与凉血五花汤加减。
(四)毒热粉刺:面部有散在米粒大丘疹,丘疹顶端常有小脓疱,或周围轻度发红,自觉疼痛,脓疱此起彼落,反复不断,脓疱消退后皮肤表面可遗留凹陷性小瘢痕,形如橘皮。胸背常被累及。大便干燥或秘结,数日不行,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滑或数。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或用连翘败毒丸加减。
(五)湿度血瘀粉刺:面部胸背除米粒大丘疹外,常发生黄豆大或樱桃大之结节或囊肿,皮肤表面高低不平,重者感染成脓疱,局部红肿疼痛,并可有头痛,身热等全身不适,颜面皮肤出油较多,胸背常有同样损害,舌质黯红,苔黄或白,脉缓或沉涩。治宜除湿解毒,活血化瘀,方用除湿解毒汤。对结节,囊肿亦可配合散结灵,大黄蟅虫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