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一章 三千人,大概也够了
此番吐蕃联合了吐谷浑胜兵号称超过二十万,那么沿途过来,一些只有三四千人,五六千人的小部落,乃至白兰羌等中等规模的部落,自是纷纷闻风而降。
而当松州城得知这消息的时候,位于松州城山道尽头,北偏西,距离约五百里的原吐谷浑降部,盖、位、嶂、佑、肆、玉、台、桥、序、静边等十个羁糜州,也于消息得知前不久,半天时间不到,悉数陷落。
不过,拿悉数陷落来形容,似乎也不是很贴切,而是当他们听说吐蕃跟吐谷浑来了以后,直接就打开山城的城门投降了,这些山城一般长宽不会超过一公里,虽说让他们稍微抵挡一下,这的确有点难。
毕竟,山城内的守城用具,城防设施什么的,肯定不会好到那里去,但是,原本,李承乾还认为,至少,他们都应该反抗一下,然而,他还是太高估了这些戎狄之人的忠诚。
作为北辰百姓与党项羌人的聚居地,这里时常有北辰的商人在这里与羌人互市,若不是有个商人跑来跟松州城送信,松州城这边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不过这都不是这糟糕的,最糟糕的是,松州都督韩威在地图上,给夭夭这个皇后分析起了如今的形势道:“这里是吐谷浑的都城,伏俟城,这是西海,西海再往东,便是鄯州,而鄯州后面,就是兰州都督府,但兰州都督府兵府当中屯兵并不多,一般只有一州之府兵,拢共也就可能一两千人,若是此时吐蕃与吐谷浑分两路并进,一路遏制我松州之兵,另一路若是以兰州都督府方向,那接下来,大军长驱直进……”
韩威把手指让地图上一戳,苏烈便替他回答道:“那么,辰都危在旦夕。吐蕃的二十万大军随时有可能包围京师。此时,他们可能离辰都不过千里而已。”
除了两人,还有几个副官,此时也都顿时被吓得不轻,而这一切最大的变数,就在于,从来都没有人想到,吐谷浑竟然这么轻易就举国反叛了,原本作为吐蕃与北辰之间的缓冲。在吐谷浑自己至少也能拿出六七万胜兵的情况下,吐蕃若是想打过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北辰唯一的薄弱之处,便只剩下松州这一地,这也是李承乾为什么要把夭夭布置在这里的原因。
结果……
让人没想到的是,此时最危险的反倒是辰都,尤其是在抽调了大部分的关内道士兵在北面进行作战后,此时,辰都反而比之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空虚得多。
而且……
调出去在北面作战的肯定都是北辰的精兵,包括玄甲军,肯定也都在其中,而此时留在关中进行防守的,肯定战力要比在北面的要次上一些。
当下,一人便道:“禀皇后,此事必须立刻告知陛下,否则,陛下危矣。”
所有人都脸色为之一变。
然而……
夭夭却很镇定。
说道:“如此说来,看来直奔辰都,才是吐蕃赞普这一次真正的目的,可能留在我们这边的,不过是一支偏师。”
“你们可知,由兰州都督府,到辰都这一路上的地形如何?”
苏烈:“皇后您这是想……”
夭夭便道:“如若能把吐蕃与吐谷浑的二十万大军堵在一条狭长的通道,这一仗,可让北辰至少二十年,不再受吐蕃所害。”
很快,夭夭便想到了,直接放弃兰州都督府,诱使敌军深入,而她则是以最快速度,击破松州城这边敌方的偏师,然后绕到对方的背后。
只能说,所有人都不得不有点佩服她的胆子。
可问题是……
这么做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才能正确地把握住战机。
若是他们这里发兵早了,容易打草惊蛇,而若是他们发兵晚了,那吐蕃的二十万联合军,就有可能直奔辰都城下,陛下就有危险了。
这一点,恰恰是夭夭的优势所在,她唯独有一点不太好的,就是对这边的地形地势不太熟。
夭夭对众人道:“你们推算一下,若是吐蕃的军队真的直接奔往辰都,需要几日。”
韩威便道:“若是真的长驱直进,可能根本不需要五天。”
苏烈:“但路上还有秦州都督府,若是考虑到还会遇到抵抗……”
夭夭便道:“本宫心怜百姓,所以,你们要把放他们进去以后,可能会对百姓造成的损害,也考虑进去。然后确定下来一个,既能把百姓损失降到最低,又适合把吐蕃与吐谷浑二十万大军堵住的地方。”
韩威、苏烈,以及其他人便疯狂地皱起了眉头,仔细研究了起来。
最后,也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句,“臣以为,凤翔县,唔……感觉还是不行。说实话,我们根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杀过去。不过……对方回来的时候,说不定可以。”
夭夭终于听到有人说话了,也是道:“凤翔?在哪里?距离我们这里有多远?”
然后另一人便道:“凤翔是陛下李氏之故里,只是,我们一般都称那一片地区为陇中。距离我们这里大概有一千里。”
夭夭又问道:“那凤翔离辰都呢?”
那人便道:“可能不到一千里。八九百里。”
夭夭:“凤翔这名字不错!有利于我!这是天都站在我这边!本宫原名羸凤,如今凤翔,岂不是寓意着本宫此战以后,凤翔九天。就把最后的作战地点定在这里!”
夭夭斩钉截铁地道。
韩威急忙道:“可如此一来,即便我们当下便给辰都传去信报,等到了辰都,时间都已经过去差不多两天。更别说,若是我们这里一动,吐蕃大军必将有所察觉,我们要如何才能在神不知鬼不觉地绕到吐蕃大军的身后?”
夭夭便道:“这一点,你们不必担心,本宫自然会有办法。你们只需按本宫说的去做就行了。首先是挑选出三千精骑出来,听我号令。”
三千人,大概也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