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这一切对谢则安来说非常正常,可看在谢大郎和姚鼎言眼里就不同了,尤其是姚鼎言!他看了一会儿,已经被那些字母吸引住了。
姚鼎言见多识广,这种文字他以前也见过几回,不过满朝没几个人会认,他想求教也不知该找谁。没想到谢则安居然会这个,还能把它教给家里的仆从!
姚鼎言听了一会儿,大致了解这些字母到底是怎么用的:这种方法和反切法类似,都是用两个音相切得出最后读音,但它比反切法更简明易学,只需要把什么声母和韵母记牢就好!
姚鼎言两眼放光,更加舍不得挪腿了。
谢则安见姚鼎言和谢大郎都认真“听课”,心里开始琢磨起别的事来。
他看过几篇姚鼎言写的东西,这人是标准的忧国忧民型文人,更难得的是姚鼎言写文章时字里行间透着“移风易俗”的志向,据说他前几年还给赵英写了篇万言书,希望能展开一场全面的改革!那会儿姚鼎言都已经半只脚踏入馆阁,可万言书石沉大海之后他的老毛病又犯了,梗着脖子把诏令一推,跑去底下继续当地方官。
这也是姚鼎言看见“拼音”时能立刻接受它的原因,在姚鼎言看来只要有用就成了,甭管它是什么怪东西!
而且瞧姚鼎言以前的“名士”作派,要是想把这个拼音法推广开去的话,应该不是会把功劳独吞才对。
谢则安黑溜溜的眼珠子转了转,心里有了主意。
他太小,捞到这份功劳也没用,还不如把功劳推给他那便宜老爹谢季禹。谢季禹这几天找谢则安“请教”了很多遍,“父子俩”交流时谢则安惊奇地发现这年头已经陆陆续续有西洋人来到这边,而谢季禹见闻之广连谢则安都有些自叹弗如——比如很多人都没见过的字母和数字这两种新东西,谢季禹居然都接触过,而且还自学过一部分,谢则安稍微一讲他马上就明白了。
有这么个牛逼的便宜老爹,谢则安压力很大。
同时他也看出了谢季禹绝对不是传闻中那种不知变通的人,正相反,他的想法有时候甚至远远领先于这个时代!只不过他把精力都花在钻研新事物上,根本不在意人情世故方面的东西,所以有时候会显得比较“耿直”。
真是赶得好不如赶得巧啊!
谢季禹本来就经常捣腾出新玩意儿,他以后搞出什么新东西直接往这个便宜老爹头上一栽就是了,多方便!
这年头不是以文治国嘛,那就让谢季禹跟着姚鼎言可着劲刷刷文人的好感度!
都说背靠大树好乘凉,谢季禹名声越好、官位越高,他的小日子肯定越舒服!
谢则安拿定了主意,扔下姚鼎言和谢大郎回书房翻找了一会儿,把“拼音教材”和“标点符号教材”都找了出来。想了想,他又把标点符号教材塞了回去,只留了本拼音教材。
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想一口吃成个胖子是行不通的!
谢则安带着“拼音教材”跑去找姚鼎言。
这时正好是“课间”时间,姚鼎言坐不住了,走过去向仆从们问了许多问题。见识过姚鼎言和谢季禹的“好学”,谢则安不得不承认他们能有如今的地位不是没原因的——天资果然还特别努力,哪有熬不出头的道理?
谢则安将“拼音教材”给了姚鼎言,让姚鼎言拿回去琢磨。
姚鼎言毫不犹豫地收下了,又把“教室”里的新事物挨个看了个遍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谢则安和谢大郎一起回府,谢季禹正好也当完值回来了,一家人坐下吃饭。谢季禹瞧见谢大郎挨着谢则安坐下,有些吃味地问:“大郎今天和三郎一起出去了?”
谢大郎点了点头。
谢季禹又问谢则安:“你们都去哪儿玩?”
谢则安说:“我带大郎回了我们入京时买的宅院那边。”
谢则安顺势把姚鼎言来过的事说了出来。
谢季禹有些惊讶。
饭后谢季禹单独把谢则安找到书房,问起姚鼎言的事。
谢则安将另一本“拼音教材”递给谢季禹,说:“姚先生对这个很好奇。”
谢季禹粗略地和谢则安学过一会儿,接过“教材”一看,目光渐渐变得凝重。
他问道:“这是你捣腾出来的?”
谢则安说:“不是,它是您捣腾出来的。”
谢季禹听到这话后呆了呆。
接着他站起来绕着房间走了两圈。
如果是谢则安自己小打小闹地教几个“学生”,这东西根本不算什么,可要是经了姚鼎言的手那可就不一样了。姚鼎言在士林中地位极高,要是经他推行,说不定真能让天下士子都跟着学!
这种有利于天下教化的事真要做成了,无疑会让许多人记住创造它的人。
这有可能是桩好事,又有可能是桩坏事,归根结底得看“始创人”是谁。
名声这东西,有时候也是致命的。
谢则安才十岁,以他这个年纪去扛这种名声,要么会被质疑淹没,要么会被人捧杀,怎么看都不是好事。
相较之下他向来喜欢钻研古怪的东西,把这个拼音法套到他头上完全合情合理。
问题是这样一来等于是他占了“儿子”的功劳。
谢季禹说:“三郎啊三郎,你可真是给我出了个难题。”
第25章
“父子夜话”结束没几天,姚鼎言果然找上了谢季禹盘根问底。
谢季禹解答了姚鼎言不少问题。
一番长谈下来,姚鼎言对谢季禹有了种惺惺相惜的感觉:“没想到谢尚书见识广博至此,姚某自叹弗如。”
谢季禹说:“我以前爱到处跑,各个港口都去过,那些地方鱼龙混杂,什么都能听到一点,我只是挑拣点学了过来而已。”
姚鼎言说:“我要推行这个拼音法!季禹,这次你可不能不出头。”说完他又笑了,“季禹你应该不是不敢出头的人才对,要不然去年你也不会在那样的风口浪尖把柳三思没做完的差事要了过去——当时我都为你捏了一把冷汗。”
谢季禹说:“我相信陛下是英明的。”
提到赵英,这话题就该中止了。姚鼎言说:“那我回去好好想想该怎么把它推广开,到时要你出面的话你可不能推辞。”
谢季禹点头答应。
姚鼎言直接把推行拼音法的事整理成奏折,借着修起居注的便利直接递给了赵英。赵英这几年也将目光摆到了民生教化这边,由头至尾地把它看完了,等瞧见这东西是谢季禹捣腾出来的,惊讶之余又觉得理所当然——这家伙连新型大炮都能搞出来,弄出个拼音法又有什么好吃惊?
赵英把谢季禹召到跟前。
谢季禹自然准备好了说辞:“大郎的名字一直没起,我是准备教会他识字后再让他自己选,可他都不爱跟我学,我只好想点有趣的办法——三郎进府以后我也把它教给了三郎,没想到他会去教别人。”
姚鼎言说话了:“季禹家三郎管这叫学以致用,那孩子很机灵。”说着他又把自己注意上那座宅院的原因说了出来,语气颇为赞许。
赵英想起“三郎”是谁,神情有些莫测。他夸了一句:“果然机灵。”接着他淡淡地吩咐,“姚卿就按你的想法去做吧。”
姚鼎言察觉赵英没了一开始的热情。
但他很清楚什么事该问什么事不该问,所以得到赵英的首肯后就没再多话。
赵英挥挥手让姚鼎言和谢季禹退下。
他又批了一会儿奏章,眼看快到用膳的点了,站起来说:“去东宫。”
东宫看起来比赵崇昭被禁足前更加井然有序。
见到赵英,一路碰上的宫人都吓了一跳,赶紧行礼。
赵英让她们不要声张,问道:“太子呢?”
宫人答:“殿下在校场那边。”
赵英说:“他伤好了?”
宫人说:“回陛下,差不多了,前些天已经可以好好走路。”
赵英颔首,迈步走向东宫校场。
还没到地方,赵英就听到“一二一、一二一”的号子声。他心中一动,也不让人通报了,直接走进校场想看看是怎么回事。
赵英一眼就看到了赵崇昭,他正站在一边指挥着两队人“训练”,一队是禁军,步伐比较整齐,接着是内侍和宫女,他们出现在校场实在古怪至极,不过竟也能勉强排成整齐的队列。
赵英找了个没下场的内侍问:“这是怎么回事?”
面对赵英时内侍有点害怕,抖着声音回答:“殿下这是在练兵!”说着他又羡慕不已,“做得好的人不仅有赏钱,还可以出宫探亲。”
赵英眉头一动,让内侍退下,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赵崇昭很专注,完全投入到“练兵”这个新玩法里面,根本没注意到赵英的到来。一开始他也不觉得这种列列队走走路跑跑步的方式有什么用处,可玩了几天,他发现底下的人似乎更听自己话了,有时候看着自己的目光还带着几分由衷的景仰!
连带平时对自己爱答不理的禁军似乎也变了不少。
这到底是什么变化赵崇昭也说不清楚,不过他觉得现在的东宫待着比以前要舒坦很多!
赵崇昭玩得更加投入。
赵崇昭瞧不出这里头的门道,赵英却不一样。赵英本来就是领过军的人,一下子看出了这些训练的意义:其实就通过这种训练让这些人对赵崇昭这个“头”马首是瞻、令行禁止!
赵英看着赵崇昭认真地板着小脸下达指令,顿了顿,让人上去通报一声。
赵崇昭听到“陛下来了”四个字,吃了一惊。
他的小心脏扑通扑通直跳,不敢置信地看向站在不远处的赵英。
赵崇昭的眼泪很没出息地涌了出来,他觉得丢脸极了,拼命用手去抹,却怎么都抹不完。
他只能单膝跪地,哽咽着喊道:“父皇。”
赵崇昭的喜极而泣让赵英的心微微一揪。
对女儿晏宁,他宠爱有加,从不吝于亲近;对赵崇昭,他却总是苛刻无比,几乎没给过他一次好脸色。
他不是看不出赵崇昭对自己的满腔孺慕,可他对赵崇昭有不一样的期望,所以在赵崇昭面前他永远先是“一国之君”,然后才是“父亲”。
赵英说:“起来吧。”
赵崇昭吸了吸鼻子,站起来看着赵英,一副想说话又不敢说的模样。
赵英说:“和我说说你最近在做什么。”
赵崇昭老老实实地把自己最近做的事都交待了一边,当然也没少提起“三郎”这个名字。他现在特别想见满脑子新点子的谢则安,因为谢则安只是在纸上写了那么几个好玩的事儿,他这段时间就过得特别充实!
赵崇昭不是能藏事的人,说着说着对谢则安的喜爱之情已经溢于言表,怎么掩都掩不住!
刚从姚鼎言那边听完“三郎”这两个字,马上又在赵崇昭这边听到了它,赵英眉头跳了好几下。
虽说早就知道这小娃儿不寻常,可也没想到居然是这么不寻常——能让他在一天之内听到这名字这么多次,本身就是了不得的本领。
一般人的话可能一辈子都传不到他耳朵里。
赵英说:“看来这个三郎确实有点本领。”
赵崇昭赞同地直点头:“三郎是个很有趣的人!”
赵英不置可否,示意赵崇昭一起去用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