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后记
出版后记
《明末四公子》最早于1974年5月16日,在台北《民族晚报》上开始连载,至同年8月8日结束。1977年9月,台北求精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83年9月,台北皇冠出版社发行新版,列为“皇冠丛书”第九三二种。
前后两个版本比较,最大的差异在《冒辟疆》一篇,“求精版”依连载时的顺序排在第三篇,而“皇冠版”则移到四人之末,结尾部分的文字也有很大改动。这是因为其间,高阳对号称清初四大疑案之一的“董小宛入宫”事件,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进而影响到他对冒辟疆的评价。
在早期的版本中,关于董小宛的归宿,高阳采纳的是冒辟疆《影梅庵忆语》的说法。他这样写道:
董小宛殁于顺治八年正月初二,葬于如皋南郊,墓庐题名“影梅庵”;《影梅庵忆语》的出典在此。冒辟疆多姬妾,而以克享大年,姬妾皆殁于其身前。
又说:
至康熙三十年时,明末清初的东林、复社中人,巍然独存者,殆仅冒辟疆一人而已,韩诗所谓“乱离沧桑一党人”,即指此而言。孟心史先生以为冒辟疆“身系世变,以处士而通两代名流声气,高节盛名,修龄豪气,令千秋倾想”。而享大名实得之于天,所以为福人。
该书出版后,在他的好友、同时也是文史大家的苏同炳(庄练)的提醒下,高阳又查阅了大量文集史料,确信从冒辟疆同时代人的诗文、记载中,找到了董小宛入宫为妃的确凿证据,从而推翻了自己原来的观点,并写了一篇很长的考证文章《董小宛入清宫始末诗证》,发表在1982年9月的《联合月刊》上。于是,在皇冠新版的《明末四公子》中,上引文字已被删去,替换为下面一段话:
冒辟疆不是淡泊自甘的人,自谓“名心”甚重,而居然不作清朝之官,以隐士著称,实有不得已的苦衷。人人可作清朝官,只有冒辟疆因为董小宛入宫的缘故,不能受清朝的征辟,否则就太没有骨气,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了。最可玩味的一件事是,以钱牧斋于冒辟疆有恩,竟不通往还,则其人行谊,必有大欠缺之处。
由于董小宛入宫事件,在高阳的心目中,冒辟疆的“高节盛名”大大的打了一个折扣,甚至做人的行谊操守,也并非无瑕可指了。
《明末四公子》初版时,台北报端正围绕一桩文字诽谤案的是非曲直展开笔墨论战,高阳也写了《历史公案唯有历史能裁判》一文,发表在1977年9月19日的《联合报》副刊上。高阳觉得这篇文章颇能反映他“写作历史人物的文章之态度、目标”,便收入此书作为代序。书后附录《上班考》,是高阳考证清代军机处轮值制,实即揭示有清一朝政治权力中枢运转内幕的力作,不可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