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赤壁何以借东风
比如说千古之谜,赤壁之战,诸葛亮借东风,他怎么搞来的东风?
其实他没有用道术,只是把丹经学通了,会搞天气预报,他学会了其中一句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先庚三日,后庚三日!”
这句话就是说有一个节气叫“立冬”,冬天肯定吹西北风,但在这期间,天气突然变冷,就会阴极阳生,这时有几天的气温要回升,然后会转东南风,周易的这一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时候正好赤壁之战,诸葛亮的东风就是在这个时候借来的,他就是利用这个气候的变化,像卫星一下,可以预报天气。
当时的主帅是周瑜,其实他被诸葛亮骗了,诸葛亮说能借来东风,只不过是懂天文,算定立冬的几天会来东南风,所以告诉周瑜我去借东风。
就在高台上作法,反正一天借不到的话,我就两三天等下去,早晚可以等到东风,他只是装模作样吓唬人,故弄玄虚而已。
而曹操为什么会把所有的战船铺上铁板连合起来?
因为他也学丹经,也搞这一套,懂天文,知道气候的变化。
他敢把战船连起来,就是算定他自己的人马在西北方,诸葛亮的人马在下面,在东南方,这个时候是冬天嘛,吹的是西北风,你的箭射不过来,不能用火攻,我不怕你。
结果曹操没有诸葛亮学得精通,没人家理解得透彻,火烧赤壁就来了,五十万大军被葬送,家底全被败光了。
赤壁之战败北后,曹操回到洛阳,在书房中苦读丹经,当翻开这一句“先甲三日,后甲三日”时忽然跳起来哈哈大笑,却笑得苦涩。
他的部下感到奇怪,就问曹操“你这五十万大军都被烧完了,败得如此窝囊凄惨,你高兴个什么劲儿?”
结果曹操只回答“我下了这么大的本钱,半壁江山都丢了,只是弄懂了丹经里面的两句话,代价真是大的不得了啊!”
戴武听得如痴如醉,太玄道人讲故事很有一套,见解独到,而且句句在理,有理有据,让你不得不信。
虽然这些东西戴武没有研究,但他这个程度,看天气只是小菜,无师自通,他想知道的是这个般若智慧,到底是怎么来!
“太玄道友,你我同为二果斯陀含,我见过其他二果罗汉,外界少林寺有个修悟者道的二果,叫赵得柱,他也有般若智慧,青城山的剑仙,不过降龙伏虎境界,也有般若智慧,不过他是搞剑的,剑心通明,和般若智慧一个道理,你们为什么能有这个东西,而我却没有呢?”
戴武看着太玄,问出心中的疑惑,他已经是二果极限了,别人都有,偏偏他没有,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道友莫急,其实这个智慧你已经有了,至诚之道在身,可以通神,只不过想把这个东西觉悟出来,需要一个契机,但你要把前提条件摆好,这种智慧,一定要心灵宁静到极点,再加上那么一点点小觉悟,它就来了!”
太玄摸着山羊胡,眼光中满是智慧,却答非所问,只说你差一点,却不告诉你怎么得来,听得戴武心痒痒。
看到戴武脸皮抽搐,好似牙疼的样子,太玄道人哈哈大笑,接着说道:“所谓般若智慧,只在把握当下这一刻自己的念头,把握自己的这一念,讲话是一念,我要坐,也是一念,我要说,还是一念,不论在何时何地,不论身处何种状况,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当下一个觉照,一念清明,明明了了,不为事惑,不为物迷,把握得住自己,把握得住天地,你的般若智慧就来了!”
听着太玄道人吹牛,大道理讲得牛掰,但都是理论,没有具体的修证方法。
说来说去,想觉悟出版若智慧,看也不看,什么都知道,还是要靠自己悟。
不过戴武听他讲了半天,字里行间的意思,就是要把握“一念”,以清净为根基,把握这一念,当下觉照,你就有般若智慧。
最后戴武听太玄吹得耳朵都起茧了,你要不打断,他能给你吹十天半月,纯粹浪费时间,他的时间宝贵,只有十天就得回去,所以直接开问:“你就和我直说,我怎么能觉悟出这个智慧,求道友指点一条道路!”
太玄道人哈哈大笑,看着戴武不耐烦的模样,实在罕见,修养高到人生十毒都快断开的戴罗汉,也会心烦,实在有意思,将来等他证了阿罗汉果位,这牛比算是有的吹了!
“道友,你生来具有大福报,天定人选岂是等闲,而且你善于布施助人,帮助过很多人,你自己却不记得,其实你的福德资粮早就摆在那里了,你自己却看不见,这种应无所住的境界,太玄佩服!”
太玄道人又说废话,看得戴武心急,举手做威胁状,开口说道:“再卖关子我打你啊!”
太玄这次笑得声音更大,十分开朗,不过却突然正襟危坐,收敛笑意,为戴武解惑:“道友曾助过孔家后人,何不去山东看看,孔圣帛书,足以圆你所求!”
听到这话,戴武突然安静下来,脑海中出现孔令觉的模样,这个百岁老人,硬要称呼他为恩师,他甚至受了孔令觉一拜,两人有了师徒名分,后来在朝圣前,他想过去看孔圣帛书恢复修为,却被自己硬压下这个念头。
现在,确实该去看看了。
“多谢道友指点迷津!”戴武向太玄行抱拳礼,心怀感激。
“圣人不必如此,你救我武当山一脉,于我等有大恩,能帮助于你,我心里也痛快啊,道友快去吧,早些悟出般若智慧,天地日月,人文轶事,看也不看,什么都知道,何等痛快!”太玄道人挥斥方遒,讲得戴武热血沸腾!
“道友,告辞!”戴武不再废话,站起来对太玄行了一礼,转身就走。
出了福地,戴武发动缩地成寸,向山东曲阜赶去,孔令觉自然在孔子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