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第三章 第一节 不亲自抚养
第三章 非爱行为
第一节 不亲自抚养
亲自抚养并不是说要父母一方辞职回家带孩子,而是要求父母尽量亲自负责孩子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并在下班和周末把时间留出来陪伴孩子。在养育孩子方面,父母要做主导,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可以提供一定的帮助,但不要大包大揽、越俎代庖。保姆只是帮手作用,可以让其分担家务,对孩子的事父母要尽量亲力亲为。
父母要工作,老人同住帮忙带孩子的情况下,把孩子丢给老人,面对育儿难题直接让老人去解决,这是做父母的不负责。隔代教育中,老人会有一些不科学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成长也容易造成家庭矛盾。
我之前也是这样,下班后借口要休息,仍然把孩子推给老人,完全没有满足孩子跟妈妈亲热的需要,遇到问题也直接让小满的奶奶来处理,现在想来实在是失职。后来自己亲自带孩子后,发现孩子开心多了,以前她的表情总是严肃而默然的,只有特意去逗她,才笑,偶尔才撒欢,现在她经常自己开心地跑跑跳跳。
因为自己是主要抚养人,现在面对教育问题时,我也会更深入地思考和研究。之前孩子一哭我就焦虑,不知为什么,不知怎么办好,现在阅读了大量书籍,并且和孩子朝夕相处,了解她每一句话的出处和来由,因此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应对方式。
如前面章节所述,在孩子幼年时一定要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这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幸福。
养育孩子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有耐心、爱心和严格的自律。如果没有做好准备肩负起父母的职责,就不要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生了孩子却不亲自养育,把孩子送回老家或者上全托幼儿园、寄宿学校,这是做父母的严重渎职。
隔代抚养
一些大城市的年轻人为了赚钱,把孩子送回老家,和孩子几乎没有沟通,等孩子大一些接回身边后,亲子双方都丧失了沟通能力,大人只会把说教当沟通,亲子关系只能越来越远。
孩子幼年时不关注他们的情感和教育需要,孩子大了出现问题再补救就非常麻烦了。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多付出一些辛苦,是最划算的“投资”。
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很多女性以事业作为体现个人价值的途径,却忽视了女性天然价值的体现,培养和教育子女。殊不知,这项工作的伟大和重要意义,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工作,因为孩子是人类文明的未来。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因为种种原因,他们的孩子留在了老家,成为了父母双全的孤儿,为将来的亲子关系埋下了定时**,更为整个社会带来了隐患。
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当今的社会问题,2014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称,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人际关系趋紧;集体观念意识淡薄。即使成为大学生,跟普通大学生相比,个性内倾更明显,比较冷漠、缄默、孤独;情绪更易波动,易生烦恼,爱幻想,喜欢冲动任性。在接受调查访问的100名留守儿童中,有一半以上承认自己存在一点或几点人格方面的缺陷。少管所的孩子,80%以上是留守儿童。
我们曾在火车上遇到了祖孙二人,是姥姥带了外孙女四年,这次要把小女孩送回爸爸妈妈身边。
小女孩的姥姥采取的教育方式比较落后,吃饭时不停让孩子多吃,不顾孩子一直在说吃不下了,不尊重孩子的个人意志,还把小女孩和别的孩子对比,贬低女孩。
全部旅程都是否定孩子,给女孩贴上了淘气和讨厌的标签,反而强化了她的负面行为。
女孩的姥姥平均几分钟一个指令,女孩基本不听,姥姥就威胁“不要让我生气”,企图用情绪控制孩子,打骂也无济于事,姥姥就念叨着“别吵了,我求求你了”。
女孩问:“为什么把我送回去(妈妈那里)?”
姥姥回答:“因为你太不听话了太淘气了,都要累死我了。”
这应该是姥姥的气话,即便真是如此,姥姥也应该回答“爸爸妈妈想和你一起生活”,否则孩子会觉得被亲人们推来推去,谁都不愿意抚养她,自我价值感更低。
姥姥让她在车上看着充电的ipad,自己下车买包子,一转身她也跟去了,可见小女孩极没安全感,害怕被抛弃,姥姥自己的安全意识也不高。
一路上我观察到,女孩乱动别人东西,因为界限没建立好,自控力差;一直大声嚷着说话,因为姥姥根本不听她说话;没学会等待,不停吵闹求关注索爱,无安全感,表现自己。
一方面由于我爱心不足,对女孩的行为感到厌烦,另一方面又觉得她很可怜,从她妈妈和姥姥的电话通话可猜测,她的妈妈也不是很有耐心的人,留守儿童回到父母身边又要经历新一轮的伤害。
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负面影响:
过度溺爱导致孩子自私任性;包办一切和过度保护阻碍孩子独立能力的发展,导致孩子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胆子小;传统育儿思想限制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老人精力有限,影响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孩子缺乏活力。
父爱母爱的长期缺失,对孩子伤害巨大,严重的会造成孩子心理缺陷。
寄宿制弊大于利
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和小巫都非常坚决地反对未成年人的寄宿制度。
小巫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社会没有全托幼儿园,父母亲手养育孩子才是天经地义的。一个重视教育、注重培养下一代的社会,是不会荒唐地讴歌为了事业牺牲孩子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的。
尹建莉老师更是认为上大学前孩子不应该住校。而“培养自理能力和集体意识”这种理由根本就无法靠的住脚。
欧美国家孩子独立性强于中国孩子,所以寄宿制培养独立性是父母为了逃避养育责任的拙劣借口。
寄宿制下,有的孩子会表现为敏感易怒,具有攻击性等性格缺陷。因为潜意识中他们被父母抛弃,所以积蓄了很多怒火,不能忍受和别人产生矛盾,缺乏父母的爱和接纳,他也无法爱自己、接纳自己,更无法接纳别人。这种情况下,集体意识实在无从谈起。
寄宿制给孩子造成的创伤,有时不会立刻表现出来,要在多年后才会露出端倪,比如对自己孩子的分离焦虑和过度依恋和保护。
当成人的利益和儿童的利益发生矛盾时,成人总是牺牲作为弱势一方的儿童的利益。
放弃亲自抚养,日后父母和孩子会有很深的隔阂,无法沟通交流,矛盾很多,因为幼年没有和父母共同生活,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后不会接受“熟悉的陌生人”的教育。很多父母在孩子年幼时不跟孩子亲近,为了赚钱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等孩子大了后,一方面为当年冷落孩子后悔,出于补偿心理硬要孩子接受很多东西,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回报自己当年的付出,希望孩子能够理解自己,有了自我意识的孩子不可能完全如父母所愿,所以亲子关系摩擦不断。
孩子被父母送走,孩子会觉得自己被父母抛弃了,是自己做得不够好,父母才不要自己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低、产生自卑,失去安全感。这样的孩子可能会表现得活泼开朗,独立成熟,其实这是他们被伤害后表现出来的自我保护外壳,这对孩子的身心损伤极为严重。
回忆一下自己幼年时离开父母的感觉,就能体会孩子离开父母时多么悲伤,很多人内心粗糙,认为孩子哭几天就好了,其实孩子只是觉得哭也没用,内心的伤痕却久久不愈。小巫在其书中写道:西方对此早有研究,孩子过早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会对其心灵造成一生难以弥补的创伤,而这创伤的程度,根据包比尔的观察,等同于成年人失去亲人时所经历的哀痛。
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说过:想做一件事总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尽是借口。
只要认识提高上来,父母们总能抽出时间和精力来亲自抚养孩子。父母们是爱孩子的,只是许多人无法意识到亲自抚养的重要意义,孩子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需要父母用心去对待。父母这份终身职业,往小了说关系孩子的命运和几个家庭的幸福,往大了说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