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西周灭亡天下大乱 (1)
话说周朝,自武王伐纣,即天子位,成康继之,那都是守成令主。又有周公、召公、毕公、史佚等一班贤臣辅政,真个文修武偃,物阜民安。
自武王八传至于夷王,觐礼不明,诸侯渐渐强大。到九传厉王,暴虐无道,为国人所杀。此乃千百年民变之始,又亏周召二公同心协力,立太子靖为王,是为宣王。
却说宣王虽说勤政,也到不得武王丹书受戒,户牖置铭;虽说中兴,也到不得成康时教化大行,重译献雉。
至三十九年,姜戎抗命,宣王御驾亲征,败绩于千亩,车徒大损,思为再举之计,又恐军数不充,亲自料民于太原。那太原,即今固原州,正是邻近戎狄之地。
所谓料民者,即将本地户口,按籍查阅,观其人数之多少,车马粟刍之饶乏,好做准备,征调出征。
再说宣王在太原料民回来,离镐京不远,催趱车辇,连夜进城。
忽见市上小儿数十为群,拍手作歌,其声如一。
宣王乃停辇而听之。
歌曰:’月将升,日将没;糜弧箕胞,几亡周国。‘宣王甚恶其语。使御者传令,尽掏众小儿来问,群儿当时惊散,止拿得长幼二人,跪于辇下。
宣王问曰:此语何人所造?幼儿战惧不言;那年长的答曰:非出吾等所造。三日前,有红衣小儿,到于市中,教吾等念此四句,不知何故,一时传遍,满京城小儿不约而同,不止一处为然也。
宣王问曰:如今红衣小儿何在?
答曰:自教歌之后,不知去向。
宣王嘿然良久,叱去两儿。即召司市官吩咐传谕禁止:若有小儿再歌此词者,连父兄同罪。
当夜回宫无话。
次日早朝,三公六卿,齐集殿下,拜舞起居毕。
宣王将夜来所闻小儿之歌,述于众臣:此语如何解说?
大宗伯召虎对曰:厚,是山桑木名,可以为弓,故曰臣弧。箕,草名,可结之以为箭袋,故曰箕舵。据臣愚见:国家恐有弓矢之变。
太宰仲山甫奏曰:弓矢,乃国家用武之器。王今料民太原,思欲报犬戎之仇,若兵连不解,必有亡国之患矣
宣王口虽不言,点头道是。又问:此语传自红衣小儿。那红衣小儿,还是何人?
太史伯阳父奏曰:凡街市无根之语,谓之谣言。上天做戒人君,命荧惑星化为小儿,造作谣言,使群儿习之,谓之童谣。小则寓一人之吉凶,大则系国家之兴败。荧变火星,是以色红。今日亡国之谣,乃天所以做王也。
宣王曰:孤今赦姜戎之罪,罢太原之兵,将武库内所藏弧矢,尽行焚弃,再令国中不许造卖。其祸可息乎?
伯阳父答曰:臣观天象,其兆已成,似在王宫之内,非关外间弓矢之事,必主后世有女支乱国之祸,况谣言曰:’月将升,日将没‘,日者人君之象,月乃阴类,日没月升,阴进阳衰,其为女主干政明矣。
宣王又曰:孤赖姜后主六宫之政,甚有贤德,其进御宫嫔,皆出选择,女祸从何而来耶?
伯阳父答曰:谣言’将升‘’将没‘原非目前之事。况’将‘之为言,且然百未必之词。王今修德以楔之,自然化凶为吉。弧矢不须焚弃。
宣王闻奏,且信且疑,不乐而罢。起驾回宫。姜后迎人。坐定,宣王遂将群臣之语,备细述于姜后。
姜后曰:宫中有一异事,正欲启奏。
王问:有何异事?
姜后奏曰:今有先王手内老宫人,年五十余,自先朝怀孕,到今四十余年,昨夜方生一女。
宣王大惊,问曰:此女何在?
姜后曰:妾思此乃不祥之物,已令人将草席包裹,抛弃于二十里外清水河中矣。
宣王即宣老宫人到宫,问其得孕之故。
老宫人跪而答曰:婢子闻夏桀王末年,褒城有神人化为二龙,降于王庭,口流涎沫,忽作人言,谓桀王曰:’吾乃褒城之二君也。‘桀王恐惧,欲杀二龙,命大史占之,不吉。欲逐去之,再占,又不吉。
太史奏道:’神人下降,必主帧祥,王何不请其康而藏之?策乃龙之精气,藏之必主获福。‘桀王命太史再占,得大吉之兆。乃布市设祭于龙前,取金盘收其涎沫,置于朱校之中,忽然风雨大作,二龙飞去,桀王命于内库。
自殷世历六百四十四年,传二十八主,至于我周,又将三百年,未尝开观。
到先王未年,读内放出毫光,有掌库官奏知先王。先王问:’棱中何物?‘掌库官取簿籍献上,具载藏漾之因。先王命发而观之。恃臣打开金犊,手捧金盘呈上。
先王将手接盘,一时失手堕地,所藏涎沫,横流庭下。忽化成小小元富一个,盘旋于庭中,内侍逐之,直人王宫,忽然不见。那时婢子年才一十二岁,偶践富迹,心中如有所感,从此肚腹渐大,如怀孕一般。
先王怪婢子不夫而孕,囚于幽室,到今四十年矣。夜来腹中作痛,忽生一女,守宫侍者,不敢隐瞒,只得奏知娘娘。
娘娘道此怪物,不可容留,随命侍者领去,弃之沟读。婢子罪该万死
宣王曰:此乃先朝之事,与你无干。遂将老宫人喝退。
随唤守宫侍者,往清水河看视女婴下落。
不一时,恃者回报:已被流水漂去矣。宣王不疑。
次日早朝,召大史伯阳父告以龙赘之事,因曰:此女婴已死于沟读,卿试占之,以观妖气消灭何如?
伯阳父布卦已毕,献上爵词。词曰:哭又笑,笑又哭。羊被鬼吞,马逢犬逐。慎之慎之。糜弧箕腋宣王不解其说。
伯阳父奏曰:以十二支所属推之:羊为未,马为午。哭笑者,悲喜之象。其应当在午未之年。
据臣推洋,妖气虽然出宫,未曾除也。
宣王闻奏,快快不悦。遂出令:城内城外,挨户查问女婴。不拘死活,有人捞取来献者,赏布帛各三百匹;有收养不报者,邻里举首,首人给赏如数,本犯全家斩首。
命上大夫杜伯专督其事,因繇词又有匣弧箕筋之语,再命下大夫左儒,督令司市官巡行庭肆,不许造卖山桑木弓,箕草箭袋,违者处死,司市官不敢怠慢,引着一班胥役,一面晓谕,一面巡绰。
那时城中百姓,无不遵依,止有乡民,尚未通晓。
巡至次日,有一妇人,抱着几个箭袋,正是箕草织成的,一男子背着山桑木弓十来把,跟随于后。
他夫妻两口,住在远乡,赶着日中做市,上城买卖。尚未进城门,被司市官劈面撞见,喝声:拿下手下胥役,先将妇人擒住。
那男子见不是头,抛下桑弓在地,飞步走脱。
司市官将妇人锁押,连桑弓箕袋,一齐解到大夫左儒处。
左儒想:所获二物,正应在谣言,况太史言女人为祸,今已拿到妇人,也可回复王旨。遂隐下男子不题,单奏妇人。违禁造卖,法宜处死。宣王命将此女斩讫。其桑弓箕袋,焚弃于市,以为造卖者之戒。不在话下。
话分两头。再说那卖桑木弓的男子,急忙逃走,正不知:官司拿我夫妇,是甚缘故?还要打听妻子消息,是夜宿于十里之外。
次早有人传说:昨日北门有个妇人,违禁造卖桑弓箕袋,拿到即时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