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笔书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天生尤物【快穿】高H 淫乱小镇 皎皎 po全文阅读

第九百三十章 乌鸦

      前日自殿上收回来的奏折堆积如山,积压在垂拱殿的桌案上,本本都是弹劾范尧臣并一干范党任意干政、任人唯亲、急功近利、隔绝中外。
    一个人这样说还罢,个个人都这样说,怎能不叫杨太后心生狐疑?
    垂帘越久,杨太后的疑心病就越重。
    她与赵昉两个都在深宫之中,也见不到外头,也看不清情形,只能是旁人同她说什么,她就听什么。
    原先杨太后一直深信范尧臣,只觉得满朝俱是奸佞,只寥寥数人忠心护君,可等她渐渐熟悉了政事,所思所想,就有了变化。
    世上当真有一心为君,从不为己之人?
    或许当日范尧臣确是赤胆忠心,可平日之中,若说他全然为朝为君,却未必如此。
    杨太后以己度之,既是人,便有私欲,如若样样都听凭他去,不管不束,用不得多久,便会尾大不掉,无祸也要养出祸来。
    眼下日日都有弹劾范党并范尧臣的折子送入宫中,其中自然不乏中伤之语,却也不少确实之事,无论人证、物证、因果,俱是完完整整,入情入理。
    看得久了,她到底忍不住把几件被弹劾得中最多的,也是最为不妥的事情同范尧臣提了。
    范尧臣毫不迟疑,当廷侃侃反驳,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
    然而越是这样,杨太后就越是多思多虑。
    无论怎么解释,其中再如何情有可原,可事情还是存在的。
    这说明,那些个弹章当中的内容并非杜撰。
    范尧臣自是忠心为国,可其余范党呢?
    他难道能保证人人不行错事,个个都一心为君?
    杨太后召来了崔用臣,召来了朱保石,等到问及范尧臣在朝中行事,又问及范党所作所为,果然得了她意料之中的答案。
    短短一二月的功夫,范党势大,虽不能说只手遮天,可已经很有一党独大的架势。
    譬如这一回,范尧臣一心要行导洛通汴,即便条件不足,也要强而行之。为了筹措调用此事的物资、人力,其余地方,俱都只能往后退上一射之地。
    而汴渠沿途的范党中人,为图征召足够多的民伕,更是花样迭出,大行激进之法,复才引得各地不平。
    朱保石同杨太后回禀道:“臣得了报奏,上善门下三十里外,有一处张家庄,里头数百壮丁,今年已是被征召过三回,一回是做春工,也是服都水监的事,为做浚川杷,一回是转运粮秣去往寿州,今次导洛通汴,又抽调了此处,听闻三百余个名字之中,有大半都与从前两回是重复的。”
    因怕杨太后弄不清楚,朱保石还特意解释道:“壮丁尽皆被征召走了,人力不足,自然耽搁春种,等到秋收之时,赋税却是不会减的……”
    “听闻前一阵子,村中日夜有老幼哭嚎,壮丁围聚,隐有动乱之像,幸而衙门有所察觉,另行安抚,复才压了下来。”
    杨太后听了,只觉得又气又恼,却也有些无奈。
    导洛通汴,是得了她的同意的。当时范尧臣也已经说明过,此事必会劳民伤财。
    可知道是一回事,事情当真摆到眼前,又是另一回事。
    黄昭亮说过,孙卞说过,薛度说过,朝中许多人都说过,听得他们说的时候,杨太后觉得欲要做事,必定需要有所取舍,世上少有皆大欢喜,两全其美的事情。
    譬如从前自己同太皇太后不和,先皇站在自己这一头,便得罪了太皇太后,站在太皇太后那一头,又叫自己心中不舒服。
    她取了导洛通汴,自然就做好了承受后果的准备。
    可此时此刻,这恶劣的后果当真出来了,杨太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半点不能接受。
    朱保石还在说着话,忽然听得外头仪门官唱名,通报此处来了一名陛见的官员。
    听到那人名字,杨太后的眉头登时皱了起来,不悦地道:“他怎的来了?”
    说完这话,她倒是醒了过来,想起是自己先前宣召的,只得道:“给他进来罢。”
    不多时,一人便自外头进得殿来。
    杨太后懒得听他废话,也不想听他问安,等到对方行了礼,立时就问道:“吴益,你说巩县、萍乡、澧谷乱象频发,是从何处而知?你说范卿早知其事,可有证据?”
    范尧臣请病不朝之后,因无交接,他手头所管之事,自然暂时搁置。
    杨太后着人急急将当日各县送入中书的折子拿来回来,又细问了朱保石当日情景。
    奏章自送入银台司、转入中书、递到范尧臣案头,至于范尧臣去往大朝会,期间不过一个时辰,若说他并未来得及看,或是说他待要核查清楚,其实完全讲得通。
    而吴益却一口咬定,说范尧臣乃是一心隔绝中外,另有所图。
    比起吴益,范尧臣在杨太后心中地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虽然到得现在,无论范尧臣到底有无错处,她都打算从今往后,不能再同从前一般偏信其人,相反,一定要好生像先皇一般,学着使那异论相搅之术。
    不过她还是想要知道,这一位早已在自己心中打上了一个“忠”字的老臣,究竟是不是真的着意欺瞒于她。
    是以杨太后特意把吴益召进了宫中,而非在殿上当着百官的面相询,便是因为害怕范尧臣果真有此所为,最后君臣双双丢脸而已。
    与黄昭亮、孙卞等人笃定的不同,杨太后将那日御史们的弹章当殿收下,并不是要将范尧臣发往外州,也从未有过打算叫他罢相。
    在杨太后看来,矮子里头拔高子,即便范尧臣有欺瞒之心,到底也曾经力挺过她们母子二人上位,而与此同时,其余人还一心想着要推举赵颙或其余旁支子弟呢!
    她收了弹章,完全只是因为想要快点结束那一场朝会而已。
    而黄昭亮、孙卞等人纵然已经竭力适应,努力转变想法,遇得这种时候,难免还是会以自己多年以来的习惯来判断。
    他们总以为天子也好、太后也罢,按着规矩,按着惯例,收了弹章,接下来便意味着要将批注发往中书,等到范尧臣看到批书,自然无颜再在京城待着,只能老老实实上书辞位外出。
    众人为官数十年,人人皆是老于政事,长于故事,便似看到打雷,就知道必会下雨,听得“呱呱”乱叫,就认定是通身黑乎乎的乌鸦来了一般。
    谁又想得到,谁又会去想,眼下这一个杨太后,行事随心所欲,她也不知道规矩,也不打算按着规矩,光打雷,不下雨,虽然也是一般跟着“呱呱”乱叫,却其实是一只扑棱棱飞来的白乌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