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3)
“啪啪!”掌声雷动,那些家丁竟然欢呼起来。
“太棒了,太棒了!”那佩儿也在一边高声叫呼。
“不错,精彩!”玉凤和婆婆也鼓掌称赞。
“献丑!献丑!”李庆明握剑行礼。
金玉凤一边称赞一边上前将先前李庆明给她的那张金边丝巾递上。
“快擦擦汗吧。”
李庆明接过汗巾时,紧紧地盯着玉凤的眼睛,许久不愿离开,眼神中充满热爱、怜惜,看得玉凤不好意思起来,连忙移开眼神。
“你说这是不是六绝的剑法?”他问。
“看这些招式,有些确实是六绝的神髓,但整体来讲我也不确定是不是师父她老人家的剑法。因为她从来没有告诉过我,你是他的徒弟,教过你的剑法。”玉凤说道。
“这也难怪,六绝从来也没有收我当徒弟,只有那么两次在这里指导了我几下,莫小看了这几下,却让我受益匪浅,不愧是高人呀。”李庆明感概地说。
“那你的武功是谁教的?”玉凤问。
“小时候,是我爸他在宫中找的一个大内高手教的。跟着他学到十几岁,我出来游学后就没学了,自己有空琢磨着练,后来做生意更没时间,只有吃些老本了。”李庆明说道。
“不简单呀,看你的武功,不比江湖高手差,就凭你这一套剑法也能排在一流之列了。”玉凤夸道。
“姑娘过奖,比起你来我是班门弄斧了,还得请多多指教指教呀。你也给大家示范示范,如何?”李庆明也想看看玉凤的武功。
“好吧,既然都是武林中人,我也不推辞了,只好献丑。”玉凤边说边脱掉披风递给佩儿。
“你去给我拿把刀过来。”她对佩儿说。
佩儿走到场边,见兵器架上只有一把宽刃刀,便取来给她。
这种宽刃刀一般都是男子所用,厚重力沉,是走刚猛路子之人的拿手之器,李庆明宅子无女子练功,所以没备有轻巧之类的利器。
“姑娘这刀是男子兵器,是否换过?”李庆明关切地说。
“不用,就是它。”玉凤说。
她话音刚落,就一个跨步跳出,一招盖步缠头劈空而去,刀势如劈波斩浪,接着后腿一蹬,身子直冲,刀尖向前,手腕转动,如剑刺一般,刀尖如花绽朵,圆圈前行。让人眼花缭乱,如不知刀尖在何方,将心乱手慌,必会一击而中。玉凤起手就将剑法用于刀上,起招就用杀着,确实有独到之处。
“太好了,精彩精彩。”李庆明在一边使劲地鼓掌。
玉凤一招使毕,便一个下弓,背花撩刀,将弓背之力传于刀上,一抬背便将那刀弹起,握刀之手再度发力,力重千钧,如雷霆直劈而去。此招就是再凶猛的敌人也会被一劈为二。
全场呼声雷动,那些家丁更是举臂呼叫。
金玉凤再一招弓步藏刀,将左腿前跨,后腿蹬直,刀于两腿之间,蓄势待发,身子往下一沉,腰力如弓,一弹而起,那刀便从腿间从下往上如电闪而至,令人无从防守。
接着她连续使出跳步扎刀、仆步按刀、转身绞刀几招,这是被围攻之时所用刀法,能让围攻者不得近前,并能侍机伤敌。只见刀影纵横、闪光乱迸、刀风呼啸,那场中的尘土也被激起而飞。
这时,场外反而没有了声音,全被玉凤这刀法的威势给镇住了。
直到玉凤一个抱刀入怀,并脚而收时,大家才有了反响。
“好刀法,好刀法,真开了眼界呀!”众人赞口不绝。
“没想到一个女儿家居然将这重器使得如此淋漓尽致,不愧为六绝的高徒呀,佩服!佩服!”李庆明竖起大拇指。
“不好意思,技止如此,让大家见笑了。”金玉凤抱刀行礼。
演武完毕,再次入座。
“姑娘的武功超群、卓而不凡,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呀!”李庆明说道。
“公子太过抬爱,小女子惭愧得很。”玉凤客气回道。
“没想到姑娘如此年纪,竟能达到入此功力,如不亲眼所见,莫人敢信。”李庆明确实从内心佩服玉凤,也对自己的武功差距感到有些遗憾。
“公子如能多花时间,其成就定与师父并出左右,只是你这个大忙人,那里来这么多的时间呀。”玉凤看出李庆明的遗憾就打着圆场说道。
“就是,就是,时间不够啊。”李庆明哈哈地说道。
接着,玉凤就要告辞。
“刚坐一会就要走,这不成,我早就叫人准备好了饭,吃饭再走吧。“李庆明执意要留她们吃饭。
“初次拜见,已经叨扰,就不必再添麻烦了。“玉凤说。
“添什么麻烦,你们能来已是求之得,不吃了饭走,我心何安,不必再说,客随主便,现离午时稍早,我们再聊会,就开饭。“李庆明不容置疑地说。
玉凤回头望了望梁婆婆,梁紫玉向她点了点头。
“那好吧,公子盛意难却,就恭敬不如从命。”玉凤说。
“哈哈,这就对了。”李庆明开心地笑了,其实他就想多看一会金玉凤。
自从玉凤进门那一刻起,他就被一股激情所包围。他见过的女子无数,能令他心动的却寥寥无几。他眼光颇高,加上出自豪门,自小就对事物十分挑剔,所以年过三十仍未成家,早些时候,家中已为他选中朝中大官女儿相亲,门当户对,那女子也是大家闰秀,贤德淑良。见过面后,他却不中意,也就不了了之。家中对此事万分着急,每每催他早些成亲,但他却意不在此。催急了,他便出京,回到老家做起生意来了,有了父亲的路子,他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渐渐地成了一方霸主。早在京城时,他就加入了当时有些前朝旧官的子弟所建立的“复明会”,他思想激进,向往自由,跟“复明会”的一些思想十分相近。那“复明会”名义上是反清复明,推翻新制,但实际上却是不想管制过多,想要过自由自在的生活。明知复辟的可能性不大,却要想到处煽风点火,惹事生非,这相当符合当时青年的那种无政府主义思潮。所以李庆明与之一拍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