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笔书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天生尤物【快穿】高H 淫乱小镇 (快穿)插足者

第14章

      文灏猜对了,冯明阳心里的包袱轻了很多。
    事情要从一个多周前说起。冯明阳的微博是由经纪人打理的,只发一些宣传信息,但他一向自律,因此也有账号密码。那天他无聊登上了微博大号,点开了私信。作为当红明星,他的微博私信一天上千条都是有的,经纪人也不会逐条去看。但那么巧,他看到的其中一条就是“出来见我,不然我就自杀”,发信id“雪十二”。
    他接受过如何应对粉丝的指导,自己也有经验,没放心上就略过了。然而第二天,他看到一条社会新闻:17岁女生小雪(化名)在学校跳楼自杀,疑因即将期末考试,压力太大。新闻报道将重心放在评论当代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太弱上面,始终没说清楚她自杀的确切原因。冯明阳感到心慌。
    没有搜到更多信息,冯明阳点进雪十二的微博主页,上面公开的地址和小雪所在的城市相同,之前的微博几乎全是关于他的转发。他一直偷偷关注着,可从那天起,雪十二没有再更新微博。
    心慌加剧,夹杂愧疚、抗拒,变成恐慌。害怕对方真是因自己而自杀,也害怕此事会带来的各种后果。
    爸妈同意自己演下去的前提是保证学业、保持品性、不受大的伤害,他们知道了会不会禁止自己再当演员?公司大力扶持是因为自己形象正面,知道了会不会改变看法?粉丝们会不会认为自己太无情?自己是不是要背着这个负担过一辈子?
    演过再多荡气回肠,17岁的人也无法轻视生死,无法不在意他人的看法。
    他越深想,越犹豫,越不敢对周围的人诉说。文老师的出现和鼓励递给他一根绳索,虽然他还是没能上岸,但总算不用在问题的黑河里独自飘荡了。
    进行到这里,文灏不便再深入。冯明阳所说的x为什么自杀,可能是个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但这天晚上的睡眠时间,文灏还是又做了一些尝试。
    他把近段时间的自杀新闻都翻出来看,根据猜测的条件逐渐缩小范围,再一一查找相关信息。这对别人来说是很大的工作量,他做起来效率却要高很多倍。
    查到一个叫小雪(化名)的女生时,他搜到一篇同校学生的微博长文。长文里说小雯(小雪的真名)自杀了,媒体老师都说她心理太脆弱,葬礼上父母也哭诉对她那么好,为什么要这样离开,这让他们这些同学非常伤心。小雯学习刻苦,但偏科严重,可父母坚持让她上并不擅长的理科。上了高二,没有文科平衡,小雯成绩一落千丈,得到的是更多责骂和更多让人打起精神的保健品。她没有打起精神,她选择永眠。
    这篇文章是在为同学鸣不平,字里行间却透出一种自哀和渴求。作者没有设置阅读权限,她希望更多人看到。文灏想,有相似经历的她,最想要的是自己的父母看到吧。
    小雯的离开有了最可能的原因,但她不一定就是x,即便文灏找到了她的微博,在寥寥博文中看到一条关于冯明阳的转发。他没有停下来。
    下半夜,文灏意外在一个青少年聚集的追星论坛里搜到一张带有自杀关键词的图片。那是一张空间日志截图,发在一个叫《你为偶像做过什么大胆的事》的帖子里。好在文灏搜索信息靠的不是文字符号,而是意义,不然就把这张图漏掉了。
    真是好运,他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发图人就是x了。不是因为她id是“紫色雪12”,与新闻中的小雪名字相近,而是因为图中写明了,她生日那天以自杀威胁“心爱的欧巴明阳小哥”出来见她,可惜欧巴错过了她的生日,她还在等他看到私信联系她,还说要是欧巴敢交女朋友,就给他发自残图片。
    看她的措辞,她是以此为豪的,不仅在空间里向朋友炫耀,遇到这样的帖子还来发言。
    紫色雪12,个人资料里,年龄:14岁。
    天亮以后,文灏给冯明阳发了条短信:“昨晚上网无意中看到这个,想起你问我的问题,转给你看看。”里面附了帖子地址。
    紫色雪12的回帖时间就在前天,冯明阳看到后如释重负,见人就笑,丢掉的活力从脚底冲向头顶。
    文灏却高兴不起来。他想到以自杀来反抗的小雯,用生命威胁偶像的发如雪,遇到大问题不敢告诉长辈的冯明阳,还有幼儿园里功课繁重的小朋友。
    有些家长希望孩子跟自己一样优秀,有些希望孩子弥补自己的遗憾,有些自己吃够了苦,就对孩子绝对放养。他们并非不爱孩子,他们的想法也没有错,但他们中有一部分,在执行自己的想法时,忘了给孩子足够尊重,同时教会孩子尊重自己和他人,忘了为孩子营造坚不可摧的港湾,让他们遇到敏感的问题时敢于敞开心扉,忘了关注孩子真实的内心,及时扭转他们走偏的观念。
    这样的道理早有人谈,那本名为《教育孩子,先要成为合格的家长》的书就讲得很好。越来越多的父母和老师有更成熟的教育理念,只是理念的传导还有盲点。而且,就算所有家长和将要做家长的人都看到了这些道理,他们不一定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能实践,实践了也不能完全避免问题。孩子对家长也会有误解,冯明阳的事也许就是这样。
    但这不代表我们不需要再努力,哪怕只是多让一个孩子绕开悲剧,长成更好的成年人,再成为更好的父母呢?
    文灏发现,自己只用直播来带人记知识和赚钱,有点浪费。
    新一次直播,文老师带着令人迷醉的笑容给了学生们一个“机会”。
    “你们不是一直嚷着想给我送打赏、送礼物吗?告诉你们怎么送。”
    第25章
    文灏举着一本《教育孩子,先要成为合格的家长》面对镜头。
    “如果你们真的有余钱,想送我礼物的话, 就去买这本书吧, 作者黎耀。京西网上特惠价12.9, 很多书店也有。”
    [是广告吗?]
    “可以当作是广告,因为书好, 所以我自发广而告之,与作者无关。别看这本书不起眼,内容很值得一读。”
    [宝宝还是单身狗, 但老师说了, 肯定会去买的!]
    [学生党,已下单, 谁敢比我快?]
    “不是想让你们给这本书冲销量,买回去放着,我是真的希望你们读一读。也不需要你们完全认同里面的内容, 但它可能提供给你另一种看待教育和成长的角度。学生党也可以看的, 看了可以想想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宝宝’, 还可以跟爸妈交流交流。”
    [我是准妈妈,文老师推荐得好及时,一定认真看]
    [看到男神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真是感动哭π__π小学老师一枚,已在家长会安利过一回。]
    “我们来做个活动吧。”文老师眨眨眼睛,夜晚的灯光印出一小块他睫毛的阴影,很多人已经准备好说好好好了。
    “看完这本书并写出读后感,发到任意平台,将网址和昵称贴到我主页的期待区,我会一一浏览,两个周后从中选出五十名,分别录制专属起床铃声。看不下去的小同学,可以邀请家长阅读,你们记下他们的感想,或者他们自己写,同样算数。有兴趣吗?”
    问“有兴趣吗”的时候,文老师侧了一下脸,有种不经意的俏皮,好似这不是个严肃的读书活动,而是一场大家一起嗨的游戏。
    [卖萌犯规!]
    [有有有,必须有,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想象男神叫着我的名字,天天叫我起床,啊要晕过去了]
    [老师你终于布置作业了!还是有奖励的作业!等我交作业!]
    ……
    奖励的刺激和热闹的氛围淡化了事情本身的乏味,这本书可能对直播间的大部分观众没有吸引力,写读后感更是会让人产生“什么鬼”的想法,然而与男神老师互动,和“学友”竞争,让整件事变得有趣起来。
    即便不是周末晚上,看文灏直播的人数依然非常可观。上万人冲到京西网上去买同一本书的结果就是……
    “什么叫l市无货?”
    “怎么下不了单?刚才看还有库存啊。”
    ……
    另一个城市,课间十分钟,黎耀拿着教材往办公室走,兜里静音的手机又震动起来,来不及看之前的信息,他接起电话。
    “黎老师,您的书要加印啦!”编辑的声音很激动。
    “真的吗?”他的书首印只有一万册,一直卖得不好,怎么突然要加印?
    “真的!我们也刚刚搞清楚,是一个最近红起来的主播做了推荐,网站铺的货几乎清空了!”
    有名人效应倒是可能。“是哪个台的主播?”四十多岁的资深教师还不了解网络直播,第一反应是电视台或电台主播。
    “是……我一会儿把网址发给您,您看过就知道啦。上面说先加印三万册,但我觉得肯定不够。”
    确实不够。大家都有从众心理,网站、书店卖得好了,就会特别推荐,曝光率高了,吸引的人就多了。到后面,购买的主力已经不止文灏的粉丝了。
    当然,粉丝们的“吆喝”起了很大作用。
    那不是普通的吆喝,那是实实在在的读后感。
    在文老师宣布活动开始的第二天,就有人抢前几名似的快速贴出了读后感。一开始,只是短短的一两段话,套路得像淘贝购物评论一样,什么宝贝很好啊,作者写得很认真啊,自己读了很喜欢啊,还有装帧不错啊,纸张很好啊。
    渐渐地,为了比拼谁写得长,谁写得好,谁更能吸引文老师的注意力,“学生”们被竞争感追着好好去读书,从摘抄句子,到写出具体感想,到讲述自己和身边的故事,到反思和深论、质疑和延伸,读后感的数量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高。
    有人发就有人看,哪怕只是为了了解“竞争对手”写的是什么。来钱的期待区是可以点赞的,好文章自然被顶上去,得到更多阅读。大家读了有感触又会在诸如豆瓣酱这样的读后感原发平台写评论,评论多了又会引来正在筛选这类书的、图书原定的目标读者群。
    文老师还在后续的直播中加火,点评某个观众的读后感写得精彩,某段话深得他的心,还问大家喜欢什么风格的叫起铃声,要纯人声的,还是配音乐的,要温柔的,还是凶恶的,要中文的,还是外语的,撩得一众“宝宝”嗷嗷叫。
    陆航端着杯子从茶水间快步走出来,他刚有了一个灵感,要赶快记下,文老师主页上已经有好多有才读后感了,他得好好写才行。走过同事姐姐的工位时,余光瞟到的东西让他迅速倒退回来。
    “你在做什么?”一本摊开的书在同事姐姐涂着红色甲油的手指下被画得花花绿绿,只露出封面一角陆航都认得那是《教育孩子,先要成为合格的家长》。
    “划重点做读书笔记啊。高考后我就再没这么认真看过书了。”
    “你也要写读后感?”
    “什么叫‘也’?”
    “确实是‘也’哦,我也在写。”后排的文案妹子突然接话。
    同事姐姐转过身去:“你准备从哪个角度写?我们不要写重了。”
    “难度有点大啊,之前想到的点都被人写了,我正在看国外的教育学论文,想做做比较,加入些社会调查数据。”文案妹子一本正经回答,然后忽然星星眼捧脸,“好想要文老师叫我小名,嘤~”
    陆航:┭┮﹏┭┮都这么拼,我还有机会吗?
    一间宽敞的办公室里,头发已经有地中海趋势的男人叫住秘书:“小余啊,形容深受启发、猛然醒悟的成语怎么说啊?”
    “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对对,就是醍醐灌顶。哎呀,久了不写文章,词都忘得差不多了,写起来真是一笔一顿。”
    秘书早就对副总在纸上写了半天的东西好奇了,见他主动提起,忍不住问:“张总您写什么呢?不是重要文件的话,可以吩咐我给您写啊。”
    张总写完顶字,抬头笑道:“不行,这是我闺女布置给我的任务,一篇读后感,必须亲自完成,还严禁上网复制黏贴哈哈。别说,这本书还有些道理,给它写读后感不亏。”他从办公桌边拿起一本书递出来。“你不是刚做了爸爸吗?我已经看完了,这书给你吧。”
    领导给的书肯定得接着,还要好好看,秘书道着谢走到桌边,一低头就赞叹:“张总您这字是真好,看过多少次都觉得惊艳。”
    张总举起写到三分之二的a4纸自我欣赏,得意道:“要不闺女怎么硬要我手写呢?她要拍照发到网上去,说这才有诚意、有新意。”
    剧组,冯明阳趁着休息时间拿出单词背,背着背着心就痒痒了。想看文老师的直播,但是不行,学习任务还没完成。
    助理给他拿热饮来,眼睛红红的。
    “瑶瑶姐你怎么了?遇到什么事了?”
    “没事儿,看读后感看的。”
    “啊?”
    “对了,我可能误会文老师了,他真的懂很多,人也好,而且做直播越来越火了,不需要特意来搭关系。”
    还用你说。
    “啊!他还说过喜欢你,的作品呢!”
    这个还是值得提一提的。
    短时间内涌出的带有相同关键词的读书评论,如同策划营销般的推书活动,引起了一些媒体和自媒体人的注意,更别说文老师的粉丝里本就有一些小有名气的人,再加上售书网、来钱直播、出版社、书店的跟进,话题不断扩散、升温,汇集出更为热闹活跃的场面。
    声音大了自然会传到更多人耳中去,被本就对这类声音敏感的人解析。这本书就这样通过一种学生气的方式,从主体为未育年轻人的口中,走入已育人群的视线,从网络达人圈内,扩散到不常上网的中年群体。
    “虽然不想承认,但看完书还是发现自己有些地方做得不好。跟孩子谈了谈,又发现他已经比我以为的要成熟得多。孩子在成长,我们做父母的也要成长。”
    “其实道理都懂,可上有老下有小的,每天忙忙碌碌,支撑生活就足够辛苦,没想到要顾及那么多,给自己找了看似很充分的借口。以后把这书放在床头,提醒自己,有些因为忙而轻视的细节,对孩子的一生来说很重要。”
    ……
    推书话题成为热点,路人为之侧目,有些好奇就去找书来看,电子版很快上线,很容易买到,有些则表示反感,还有人指责这是炒作,质问作者和出版社到底花了多少钱,收不收得回成本,网上小范围掐起架来。
    到第九天,号召力强大的影后莫玲发了一条微博,迅速转发上万。
    年近四十、孩子不到两岁的莫玲发了一张照片:一张桌,一本书,以及书上的一张便签纸。书是《教育孩子,先要成为合格的家长》,便签纸上是用娟秀字迹摘抄的书中一段话。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个体尊重、心理关怀、爱的教导,都是奢侈品,锁在柜子里,不能看不能想,生存和发展才要紧,慢慢就把它们忘了。但现在不同了,我们有条件不吝啬,就给孩子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