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9章 相持阶段
杨锐与追溯*龙魂等人相见,适逢烈焰飞雪提到想要更换一下参与国战的任务,稍稍经过商量之后,杨锐便令追溯*龙魂、烈焰飞雪一路兵马直接前往倭国文明区域本土。
而后方王胡子岛围困的任务,杨锐则留给了自己、方兰以及张郃两路兵马。
国战进行到当前时间点,可以说真正进入到了战略相持阶段,至少明面上是这样的。
对于杨锐的任务分配,追溯*龙魂和烈焰飞雪自然十分满意,由此之后他们终于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全力赚取国战功勋值和积分值了。
而本次杨锐派遣追溯*龙魂、烈焰飞雪等三国文明区域玩家进入到倭国文明区域,后来也被认定为是两大文明区域进入直接冲突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
追溯*龙魂、烈焰飞雪换防前往倭国文明区域陆奥国国战城,并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向陆奥国东南地带发起了一系列的攻击。
其实玩家群体的进攻方向也是在杨锐授意之下所采取的,出羽国和陆奥国西南部已经成为了上杉娃子的势力范围,杨锐自然不会允许三国玩家再向该区域进攻。
而追溯*龙魂、烈焰飞雪等人自然也不是傻子,早已经看出了杨锐与上杉娃子之间的默契,根本不必杨锐再加提点,便很是配合地选择听取了杨锐提议的进攻方向。
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提,当追溯*龙魂、烈焰飞雪等玩家群体向倭国文明区域本土而去之后,如何拿下王胡子岛便成为了杨锐当前需要去考虑的问题。
若是采用强攻的方式,攻下王胡子岛势必会造成不小的折损,并非最为理想的选择。饶是如此,杨锐也将张郃、逢纪一路兵马调集了过来,以备需要强攻之时之需。
而目前针对王胡子岛上的倭国国战部众,最为有效的方式无疑还是继续围困。根据上杉娃子所提供的消息,岛上后勤粮草所能够维持的时间大约在一个月左右,此时恐怕所剩不会超过三分之一。
这种情况之下,杨锐只需收拢部众围困王胡子岛十天半月时间,等到岛上粮草耗尽之时,也便是倭国部众彻底溃败之日。
届时即使杨锐部众不登岛,恐怕王胡子岛上的倭国部众也得乖乖地站出来,要么尽力突围,要么直接投降,否则就只剩下一条道路——在岛上活活饿死!困死!
毕竟王胡子岛上所剩的船只无多,即使杨锐无法实现12个时辰昼夜围困,岛上倭国部众想要突围而去也绝非易事,何况杨锐早已经掌握了其回归本土的桥头堡——国战城呢!?
杨锐将当前情形看得清楚,并趁着眼下并不平衡的战略相持的空闲,杨锐将思乡岛、王胡子岛事务交给了方兰,再次通过虾夷岛返回了三国文明区域。
相比之下,三国文明区域的形势也同样并不平稳,特别是在杨锐离开三国区域参与国战之后,各方诸侯更是异动连连,这一点在杨锐上次回归时便了解得十分清楚了。
两个游戏日后杨锐返回三国文明区域,发现各方仍旧是一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态势,若不是前面袁绍、曹操、吕布等几方诸侯的异动被及时压制,恐怕杨锐辖地周围情况还将更加复杂。
饶是如此,各方诸侯也并未就此安生下来,不仅仅是对杨锐一方,其相互之间往往也是虎视眈眈的样子,更有诸侯之间已经完全露出了爪牙。
这其中尤其以冀州袁绍与幽州公孙瓒的战事进行地最为激烈,袁绍在尝试横渡黄河、济水进攻青州不利之后,便将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公孙瓒这个老对头身上。
仅仅10余日的时间过去,袁绍已经占去了公孙瓒幽州大量的领地,而这期间杨锐正在倭国文明区域纵横捭阖,攻取出羽国和陆奥国的土地呢。
游戏内袁绍受到杨锐的牵制,长期以来势力都没有史实当中那般强悍,只不过相比公孙瓒而言,袁绍的优势一直都在成长当中,这与两人的声誉有关,也与冀州与幽州两地不同的人力、物质条件等有关。
这也导致了公孙瓒仍然不是袁绍的对手,虽然没有像史实当中那般一败再败,退守到易河以北的区域,但是几次三番下来也是丢失了不少的土地。
杨锐回归之后便了解到了袁绍、公孙瓒两方的相关情形,衡量之下便即派出了平原城20万兵力渡过黄河,由韩馥、韩浩统领,直逼南皮城、信都城方向而去。
敢于向冀州用兵,杨锐是综合了周边的形势而决定的,同时杨锐也并没有要拓展地盘的用意,而仅仅是为了给袁绍造成一些威胁,同时维持渤海郡的稳定罢了。
当然了,杨锐出兵的主要目的还是不想坐看公孙瓒灭亡,维持当前诸侯纷争的形势。杨锐与公孙瓒有着联盟之约是其一,同时杨锐还需要公孙瓒作为北部袁绍的掣肘。
显然袁绍并未想到杨锐会突然渡河出击,连续两三日时间,在韩馥、韩浩的配合之下,杨锐亲自帅军突入冀州数千里,攻陷领地数十处,其中就包括南皮城等三座城池在内。
突然而然的袭击给袁绍弄了一个措手不及,慌忙将刚刚布陈在幽州方向的大军往南急调,几乎将大部分幽州土地都吐了出来。
杨锐的目的已经达到,在通过飞行探查单位了解到袁绍部众的调遣情况之后,杨锐便统帅部众调头渡河返回了平原城之内。
自此之后,袁绍不得不将大部分的注意力重新放到了南方青州方向,由此公孙瓒也取得了短暂的喘息机会。
然而三国文明区域各方诸侯形势并没有因为杨锐的存在而改变太多,此时三国文明区域范围之内势力扩张最为迅速的诸侯便要数江东孙家了。
其余诸如袁术、曹操、刘备、吕布、马腾等各方诸侯也都没有闲着,各地的大小冲突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