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黄鹤楼(4)
邓广源:“我看看,你又翻出什么好东西了,嗯,又是个技能啊,等等,剑留双不是你的独门绝技吗?怎么会在这里?”
我张开嘴,却一时之间说不出话。这本秘籍是在去年暑假魔族入侵的活动时,我偶遇(现在看起来,应该是王经略故意安排的)凤凰石战队的众人,一起做完活动后,玄奇先生送给我的。
这秘籍最初拿到手没什么用,直到我后来开发出双鼠标齐上的打法,这才使得剑在左右手之间切换自如。到了今天,我已经几乎离不开这个技能,说它是我大半年来实力提升最主要的因素都不为过。但这个秘籍的来源时至今日还是一个迷,即使在官方的app上,也只标明了效果和连招,关于来源一栏还是以“???”代替。
又因为这个技能太过特殊,简直是为拥有双巧手的我量身订制,别的选手即使拿到这个技能,也无法适应左鼠右键的操作模式,根本发挥不出威力,因而大家对它的来源也没有很关心。
但作为这个技能的使用者,其实我也不知道这个技能的来源是哪里,一直以来,能解答这个问题的人只有玄奇先生。
然而今天,我们却赫然在这个号称“从没有人发现,也从没有人进入过”的鹤归老人藏书室里发现了这东西。那岂不是意味着玄奇先生曾经来过这里?那个当年顶着“第一技能开发师”名头的人,即使已经退役一年多,他也依然是第一技能开发师。
他以远超同行的敏锐嗅觉,早早发现了这个藏书室,却不知何故,既没有向公众透露这件事,也没有向战队透露这件事。(因为如果凤凰石战队的人拥有这间藏书室的话,他们的选手应该早早拿出今天我们发现的这些技能了。)
我联想到那天玄奇先生和我说剑留双是他退役之后的发现,所以没有交给战队的义务。如果是一个技能的话还好说,但如果是发现了相当于“王之宝藏”的鹤归老人藏书室,这样一声不吭未免太不符合常理。
事情太过诡异,我不禁开始怀疑这间藏书室果真是他退役之后才发现的吗?有没有可能是他还在战队任职的时候就发现了,却出于某种原因没有告诉大家?如果是为了钱的话这事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技能开发师和战队是有协议的,工作期间的一切发现都归战队所有。
出于奇货可居的考虑,他可以等合同到期后,再把这个大发现拿出来卖只要他把里面的技能简单演示一下,录成视频,然后将进入方法拿出去拍卖,肯定也有大把战队抢着要。即使在游戏热度不及当年的今天,卖它个六七位数也并非难事。
但玄奇先生退役也有一年多了,到现在为止他还是没把这件事情公之于众,也没有把进入方法拿出来拍卖,那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而且,若是剑留双属于这间藏书室,他把这个技能秘籍送给我,又是何目的?
然而我还有其他事情需要关心,我回头看了看邓广源,果然他现在面如死灰。
我很清楚,作为一个在游戏中追求“百分百完成度”的人,他加入职业战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想要超越玄奇先生,成为这个游戏里真正的第一技能开发师。虽然玄奇先生之前的功勋卓著,但邓广源从发现这个鹤归老人的藏书室开始似乎就有了和玄奇先生一战之力。
但现在剑留双的秘籍出现在这里,这似乎就意味着鹤归老人很可能已经提前来过了。同时也意味着邓广源不再是这个大宝藏的第一发现人。
我不忍见他从狂喜的心情中掉进失落的深渊,赶忙安慰道:“嗨,一个技能秘籍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没准这个技能有其他产出方式呢。玄奇先生是在别处找到的,其实他并没有发现这个藏书室。”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以我多年的游戏经验来看,这种珍惜的秘籍产出方式一般来讲比较单一,如果真的有其他产出方式,那么这本秘籍就算不是烂大街,也应该早有其他人发现了,不会至今为止产出来源仍然是“???”
但邓广源显然没有相信我安慰他的鬼话,他直接霸占了我的电脑,从我的角色背包里翻出一把铲子,对着藏书室周围挖了起来。
我有些不解他的行为,但见他心情不佳,也不敢多问。藏书室周围没有很大,他很快挖出了一个宝箱。而这个宝箱并非是藏书室本身自带的什么秘宝,而是玩家利用“寻宝玩法”买进去的。宝箱里只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第二个来到这里的人,你很不错。——玄奇”
这个纸条的出现已经充分证明了邓广源不是发现这里的“第一人”,只不过是个“很不错的第二人”罢了。
我很想问邓广源是怎么知道这里有宝箱的,但仔细想了想也就明白了。对于他们这种探索狂而言,证明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自己去过的最远的地方刻下到此一游,我甚至有理由相信,如果邓广源是第一个来到此处的人,并且决定暂时不将此地公之于众的话,他也会留下这样一个宝箱,以向后人装逼。
但现在,他即使有这个想法,也会像孙猴子在佛祖掌心撒尿一样可笑。而我们现在的感觉,就如同斯科特在南极点看到了挪威人的旗帜一般,糟糕透了。
想来邓广源的第一个重大发现撞上了玄奇先生多年前找到的“临风高歌枪”,今天又撞上了玄奇先生不知何时发现,却没有公之于众的“鹤归老人藏书室”,这种总被人抢先一步的感觉着实难受。
虽然公正地来说,邓广源在接触游戏的短短半年时间内就做出了这两项别人整个职业生涯都做不到的重大发现是非常了不起的。但对于一个技能开发师而言“被人抢先一步”也就意味着“被人压过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