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笔书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天生尤物【快穿】高H 淫乱小镇 皎皎 po全文阅读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429节

      眼下瓦剌突然动作,消息已自大同传开,不久之后就会传遍整个山西,若有《建文报》安抚人心,会省了朝廷许多事。
    茹瑺同意胡濙进入旁听,但却没有同意周述兄弟,说到底,这两个人级别还是不够……
    胡濙看着淡然品茶的茹瑺,不由安心许多。
    都司刘贞看着山西北部舆图,研判之后,说道:“马哈木两万骑兵南下大同,可谓近年来大同受到的最大威胁。但只凭着两万骑兵就想要打开大同,还是有些痴人说梦。”
    同知王仙赞同道:“大同有武定侯郭英,足定。”
    茹瑺吹了吹茶水,说道:“大同有重兵把手,又有武定侯坐镇,城中百战精兵不少,守住大同不成问题。只不过,马哈木毕竟来一趟,总不能就这样让他走了吧?”
    刘贞有些为难,大同重镇易守难攻,守城是对付敌人的最好手段,若是主动出击,正面对敌,明军不占优势啊。
    能防住马哈木已经达到战略目的,还想将他留下来,这实在是有些白日做梦。
    “都司的意见是防守,只要坚持两个月,天气冷下来,马哈木便会不战而退。”
    刘贞坚持自己的意见。
    茹瑺也清楚明军的战力,同时也清楚找山西都司问话实在是没多少作用,因为山西比较特殊,即有一个都司,还有一个大同都司,别看武定侯郭英坐在大同,但他管辖的范围可远不是大同一个城,而是大同东西数百里的防区。
    之所以找他们,是想听听这些军人的意见,现在看来,他们也给不出其他的意见。
    茹瑺看向杨溥,问道:“你如何看?”
    杨溥思索了下,回道:“听闻马哈木训练有一支狼兵,极为骁勇,面对这种的敌人在野外决战是不智的,相信武定侯会以防守为主,寻机退敌。”
    第五百零八章 固若金汤的大同
    对于瓦剌的突然动作,茹瑺虽然惊讶,但不惊慌。
    山西大同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大宁与辽东。
    茹瑺之前掌管兵部,自然清楚大宁一旦有失,整个辽东都将面临北元铁骑,凭借着杨文手下的辽东都司,未必能抵抗北元精锐。
    若辽东有失,那整个关外地区,大明都将丧失,而丧失的结果,则是大明失去攻势,彻底转化为守势。
    攻守的改变,将会影响未来国运,这个结果才是最严重的。
    这一点,刘贞没有看到,杨溥也没有看到,他们只看到了山西大同与马哈木,却没有看到大明与北元。
    茹瑺叹了一口气,说道:“给武定侯郭英传信,望他坚守克敌。考虑到眼下已近中秋,就由布政使衙门要朝廷要点备冬物资吧,往年需要多少?”
    丁景福回道:“布绢三十万匹,棉花十一万斤。”
    “上奏朝廷吧。”
    茹瑺说完,语气变得严厉起来,道:“移民正是紧要关门,务必在十月中旬之前完成大移民。提请户部、工部与北直隶等地,务必做好冬日接纳,若有移民冻饿而死,本官定要弹劾到底!”
    丁景福等人心头一凛,看茹瑺的架势,若真有地方没接待好山西百姓,出了事故,茹瑺可是要发飙的。
    待议事结束后,茹瑺正在研究军略,杨溥走了过来。
    茹瑺抬头一看,只见杨溥换了一身灰色布衣,肩膀上还有个褡裢,不由问道:“你这是?”
    杨溥恭敬地行礼,对茹瑺道:“茹大人,我打算请命前往大同。”
    “哦?”
    茹瑺有些意外。
    杨溥肃然道:“我与杨荣曾夜论北元,也曾观览过大明边防舆图,知晓大宁与辽东不可有失。眼下哈什哈兵分两路,在我看来,实则只有一路。”
    茹瑺目光微闪,嘴角一动:“你是说,东征那一条?”
    杨溥手指虚画线路,说:“大同一线可以不做考虑,只看大宁与辽东。朝廷多次关注大宁,都司房宽更是被调离,由盛庸接替。喜峰口、山海关一线也由瞿能来控制,前不久,燕王又返回了北平。种种事结合在一起,那就只能说明一点:大宁有变。”
    茹瑺欣慰至极,原以为杨溥目光短视,看不到其中厉害关系,没想到他早已看穿。
    “可是你说要去大同,可没说要去大宁。”
    茹瑺认真地看着杨溥。
    杨溥嘴角苦涩,自己是文人,等到了大宁,到底是给人收尸,还是让人收尸……
    “大宁与辽东都不是好啃的骨头,哈什哈就算是与阿鲁台等人联手,倾力进攻,想要完全控制辽东也需要数月之久。可大人,毁掉哈什哈的大本营,可不需要几个月啊……”
    杨溥自信地说道。
    没错,哈什哈很厉害,阿鲁台也很强大,马哈木也不好惹,但无论如何,杭爱山就在那里,它搬不走嘛,大同距离杭爱山,总比杭爱山距离大宁要近得多。
    一旦哈什哈没了大本营,老本都赔光了,手里只剩下一群大老爷们在草原上晃悠,那他还有什么前途……
    茹瑺皱眉道:“可是马哈木不可能让我们过去。”
    杨溥简单地回道:“所以,我要去大同。”
    “你有把握说服马哈木?”
    茹瑺有些期待。
    杨溥摇了摇头,叹息道;“很难。无论如何,大宁与辽东我们鞭长莫及,但大同不远,我想去试试。”
    茹瑺当即写了一份文书,交给杨溥,看着即将离开的杨溥,突然想起什么,喊道:“等下。”
    杨溥有些疑惑地转过身。
    茹瑺走了过来,严肃地说道:“带上胡濙。”
    “胡濙?”
    杨溥看着茹瑺,等待他的解释。
    茹瑺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拍了拍杨溥的肩膀:“不要小看他,他是一个奇人。”
    杨溥眨了眨眼,说胡濙是奇人,这话确实没错,能从寂寂无名,直接成为影响山西舆论场的顶级人物,不奇也说不过去。
    可惜杨溥来晚一步,等他到了宣传司时,胡濙已经先一步出了太原城,朝着大同的方向去了,还带走了三十几名匠人。
    胡濙的想法很简单,建文报嘛,总需要紧抓时事,哪里新闻大,往哪里钻,之前移民最大,自然是待在太原,现在大同有敌情,理所当然需要去大同。
    大同重镇。
    武定侯郭英看了看夕阳,打了个哈欠,然后又准备去城门洞打地铺了。
    同知王成名、千户张韬等人苦着个脸,郭英好是好,就这点不好,只要大同有警,他就不待在家里睡觉,非要跑城墙或城门洞里睡觉。
    别看现在秋高气爽,白天挺舒服的,但晚上的大同还是有些凉意,再说了,城墙可是石头啊,睡觉多硌人。
    安全局千户顾云站在垛口后面,拿着个望远镜欣赏远处的风景,时不时还会将一旁的弓拿出来,将路过的老鹰射下来。
    张韬坐在城墙上,对王成名道:“你说马哈木脑子是不是被驴踢了?”
    王成名点了点头,十分赞同:“估计还被踢了不止一次。”
    张韬有些郁闷,站起来看着大同城,别说马哈木两万骑兵过来,就是让他带五万十万,也别想从大同这里打开缺口啊。
    大同城,可以说是真正的金汤之城。
    洪武五年,朝廷在元大同城的基础上,下了大力气增筑,眼下大同城的城墙,高达四丈二尺,比曾是帝都的西安还高出一人(七尺),而最宽处竟有五丈,要知道南京城墙最宽,也不过三丈。
    况且大同城为战而生,设置门楼、角楼、六十二座之多。四门外还设置有瓮城,瓮城外还有月城,再外面还有宽三丈三尺,深近两丈的护城河……
    想要打下大同城,就是用尸体堆,也难。
    在张韬看来,郭英如此慎重有些过了,他只需要待在家里喝着酒,唱着歌,马哈木来了都不需要他出面,该怎么来,还怎么回去。
    郭英就在城门洞里打地铺,光线不太好,借着火把的光翻看着一本纸质泛黄的兵书。
    翻过一页,郭英抬起头,看了看远处的岗哨,心思已然飘远。
    大同军情已经快报给朝廷,盘算着时间,应该也快到京师了吧?
    不知道朝廷如何应对,但看这一次哈什哈有点孤注一掷的打算,大宁与辽东,怕会有战事发生。
    朝廷刚刚明旨削藩,现在北元又蠢蠢欲动,还真是多事之秋。好在皇上没有动宁王朱权,有朱权在,大宁应该没问题吧?
    京师皇宫,武英殿。
    郑和正夸赞着宝船与新式火炮的威力,对朱允炆说道:“有如此宝船,足以闯过任何海域。”
    朱允炆欣慰至极,朝廷耗资巨大,总算没有白费。
    “此番南洋之行,朕希望你在抵达旧港宣慰司后,继续扬帆向西而去,至于能不能抵达你梦想的天方麦加,那就看你的本事了,朕只有一个要求。”
    朱允炆看着激动的郑和,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继续说道:“那就是,量力而行,将带出去的军士,都安全的带回来。”
    郑和连忙跪下,高声道:“臣领旨谢恩!”
    朱允炆抬手,示意郑和起身,然后拿出了一份舆图,交给郑和,道:“这里有一份海图,你不需要问怎么来的,只需要记住,你是大明的航海家郑和,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绝境,你都要回来复命!”
    “航海家?”
    郑和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目光中透着惊喜。
    朱允炆安排道:“旧港宣慰司驻军之事,五军都督府已于各地抽调兵力,组建了旧港卫军,现已完成初步整训,但还需要你带海上练练。”
    郑和欣然答应,问道:“驻军旧港,是否携带军士家眷?”
    朱允炆摇了摇头,坚决地说道:“旧港卫军士皆是有儿有女,父母健在,但他们不能随同前往。旧港卫三年一轮换,让他们保护好旧港,那里不容有失。”
    郑和清楚朝廷的打算,这些驻军军士都有家人在大明,他们即便是在海外待上三年,也会日夜盼望着回到大明,而不会形成割据,留在旧港,即使是宣慰使有野心,军士也不会答应。
    亲人是人世间最大的羁绊,海也隔不断。
    三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但没办法,路途如此遥远,如果年年换防,大明也未必能支撑得起来。
    “辽王、珉王与商人那边准备的如何了?”
    朱允炆询问道。
    郑和见提起此事,不由笑了起来,道:“前不久,辽王、珉王发来信件,说要随同南下,指明了要宝船上最好的房间。”
    “哦,他们两人都想去南洋?”
    朱允炆有些意外。
    郑和深深看着朱允炆,二王如此选择,怕也与齐王被干掉有关系。
    虽然天下人都知道齐王朱榑该死,但同为藩王的辽王与珉王却很清楚另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