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笔书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天生尤物【快穿】高H 淫乱小镇 (快穿)插足者

第一百四十八章 崇祯十七年

      “中丞一片赤胆,郑某岂敢不尽力”
    郑芝龙对张肯堂的打算持绝对的支持态度,所以,两边一拍即合,很快就定下了一系列的章程。
    比如枪炮的数量和品质。
    外人只知道李自成杀进了关中,但他们不知道李自成已经四面出击,席卷了整个西北。
    李自成亲率由李过所部后营和刘芳亮所部左营组成的大军,向北追击明军的高杰部官军,夺取陕北;田见秀率部南下汉中,追击明总兵高汝利部,打通南下川蜀的孔道;刘宗敏、贺锦、袁宗第等西向追击白广恩部官军,攻取河套、咁肃、西宁等地。
    那每一路就进展顺利的很。
    榆林兵马倒是还效忠朝廷,但也凶多吉少。
    那一些消息甚至都是郑芝龙告诉他的,这方面,论消息灵通张肯堂还不如郑芝龙呢。
    至少他不知道高杰及其部众早已被民军的凌厉攻势吓破了胆。所以在李过等部占领延安时,他即乘黄河结冰的机会逃入晋西。
    而那关中之地被明廷盘剥已久,洪承畴之后是汪乔年,汪乔年之后是孙传庭,一支秦军东掉或是打败之后,转瞬又拉出一支新秦军,关中士绅被逼压的可不轻。
    故而在李自成回来家的时候,不止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许多州县都自动纳款投诚。而李自成的表现也不错由延安北攻榆林,途经米脂,这里是李自成的老家。崇祯十四年底,明廷使人掘毁了李自成的祖父和父亲的坟墓,遗骸焚弃无遗。李自成这次重返故里,只杀了参与策划伐墓的一个当地劣绅,此外秋毫无犯。
    至此,关中人心大定。
    而榆林之战的结果郑芝龙现在也不清楚,但就是不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后者的结局也明了的很。
    田见秀部的南下汉中之旅更是顺利异常,沿途州县望风归附。
    刘宗敏、贺锦、袁宗第等统领大军向西进军,兵至固原,明军文武官吏都纷纷投诚。
    袁宗第部由凤翔向巩昌推进。一路上将吏争降恐后。所属州县都不战而下。
    李自成正在一步步的解除其后顾之忧,而他的下一步要干什么,只要眼睛不瞎,就都能看得出来民军必然东渡黄河杀入晋西,那并州之地一下,李自成进兵京师就再无掣肘了。
    “总戎要引兵北上”
    张肯堂一惊。
    蒋德璟没能从崇祯帝手中拿到勤王诏书,郑芝龙军的武装性质到底不同,崇祯帝心中还有担忧,为此他甚至都训斥了蒋德璟。这很出乎郑芝龙的预料,都这个时候了,崇祯帝还想着这些他搞不懂。
    但蒋德璟在私底下的书信里却极力赞成郑芝龙引兵北上登莱,认为晋西、宣大的兵马不可信,郑芝龙及时北上,好方便在必要时候入卫京师。郑芝龙把这些都瞒下了。
    这郑芝龙刚下大员,与荷兰人的谈判都还没有彻底敲定,就大举的征调水陆军北上登莱,他要干甚
    张肯堂也有些慌张了。
    “哈哈,中丞大人也是明白人,怎会不知道自古功高莫过救驾的道理”
    郑芝龙就摆出一副要图谋勤王救驾之功的样子。
    这个理由很强大,张肯堂压下心中的顾虑,表示认同。但他也说到了一个人的名字,晋西总兵周遇吉可是个猛人。
    “周总戎自是天下第一等的能将,然朝廷无眼,只许了个晋西总兵,而非大同总兵。”
    太原虽也是重镇,但晋西的兵权在大同而不是太原,崇祯把周遇吉安排去当晋西总兵,无疑是等于将人空置。相反,把姜瓖这等首鼠两端的平庸之辈安置在大同总兵的关键位置上,还有时任宣府总兵的王承允,这都是啥鸟人啊除了年龄和资历外他有什么功绩啊大明亡于崇祯真是不亏。
    郑芝龙没穿越前对崇祯帝还是很有同情感的,可穿越来两年多,看到了他一次次的神操作,这家伙于治国安民方面,于识人用人方面,真的是一塌糊涂的很。
    别再说“明亡于万历”了。崇祯帝的罪过焉能小了他对大明败亡至少要背负一半的责任。
    张肯堂躺在床上,脑海中回忆的还是与郑芝龙交谈的一幕,自己身为堂堂一省巡抚,面对省内总兵官却把态度放得如此低,放到两年前,那完全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但是现在,形势比人强,这话真至理名言。
    没人能违背滔滔大势的。
    现在的郑芝龙真的无人能再小觑了。
    而且在这个王朝风雨飘摇的时代,也正是他这样的实力派兴风作浪的时候。
    张肯堂早就明悟了一个道理,自己的地位是郑芝龙高,不是因为自己是巡抚,是读书人出身,而郑芝龙只是总兵,是个泥腿子海盗出身,而是因为两者都处在朝廷的治下,处在朝廷的这套规矩当中。
    可郑芝龙要是跳出来了呢
    不跟你们玩了,老子自己耍自己的,那他这个巡抚的官儿在刀枪面前又有个屁用呢
    看看熊文灿,因为招抚了郑芝龙,而备受崇祯帝的气重。但招抚张献忠事败后的下场又是什么呢
    乱世里兵强马壮者才是最厉害的啊。
    “或许人家很快就封伯封侯了呢。”再想到郑芝龙领兵北上的打算,张肯堂心中放下了最后的难堪。
    张肯堂还真没想差,那“封伯封侯”事儿,郑芝龙的确想过。
    历史上的崇祯帝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手诏赐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左良玉为宁南伯、唐通为定西伯、黄得功为靖南伯,后又补封刘泽清为平东伯。
    那是指望着他们率军入卫京师,保他小命的。
    现在郑芝龙掺上了一脚,要混不到一个爵位,才叫奇怪呢。
    年节很快就过去了。
    安平城内的大红灯笼和彩绸缎子还没有取下,郑芝龙便要率军向北开拔了。
    依旧留郑鸿逵守家,闽地事宜,大员事宜,包括与荷兰人的谈判事,都托付给他了。
    巴达维亚现在应该已经收到信息了。
    热兰遮成了郑氏的地盘,大员的南北两端他们都保不住了。
    但他们还能维系住与郑氏集团的贸易,就在大员港,荷兰人可继续与郑芝龙贸易,但先前的对华自由贸易已经不存在了。
    郑芝龙没必要把自己兜里的钱往外扔,就算这是大势所趋,也先持续上一段了事。好让他的金库里聚集上更多的银子垄断的生意是最好做的。
    同时,还有巴达维亚对郑氏的赔偿。为了打这一战,郑芝龙的水陆大军可花费不小,海战里沉没的船只可不是只有荷兰人的。纵然这非常的物有所值,那能从红毛身上榨出多少油水,就都是个补益不是
    郑鸿逵还要逐渐把安平城的一些工坊转移去大员
    这些事情很重要,也很繁琐。需要一定的自主权,郑芝龙很放心的交给了郑鸿逵。
    后者是一个相当没有野心的人,不管是从他历史上的作为看,还是郑芝龙与之接触中的观看讲,郑鸿逵都不是赵二。
    郑芝龙可没想过当赵大。纵然他不能有亲生骨肉,传给郑森他们,也比做赵大强不是
    站在船艉,眺望着北方,郑芝龙对岸上的妻儿不怎么放在心上,现在他一门心思的都是燕京
    崇祯十七年,大幕拉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