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笔书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天生尤物【快穿】高H 淫乱小镇 (快穿)插足者

初唐峥嵘 第229节

      随意闲聊了一阵,李善很快挑中了一人,是个颇为机灵的年轻人,眼珠子滴溜溜的转来转去,对云州颇为熟悉……说的有些隐晦,但李善猜八成是个走私的。
    “原本就收割了小半,明府这次带了将近五百青壮,顶多明日就能完工。”
    “实在是多谢明府……”
    乱七八糟的言语间,突然有急促的马蹄声响起。
    李善瞄了眼,霍然起身,来的是杜晓……这些天,杜晓一直在雁门等着战报。
    上前几步,李善低声问:“战况如何?”
    “未得战报。”杜晓面有迷茫之色,从怀里取出一个油纸包,“代州司马刘公的亲笔信。”
    李善大为诧异,到现在还没见过面,突然送了封信过来作甚?
    打开看了一遍,李善目光闪烁,顺手递给了走过来的马周。
    不等马周开口,李善已经召众人前来。
    “召集护兵,立即赶往马邑。”李善看了眼王君昊,“选三十亲卫随行,剩下的由朱八、石头负责,领亲卫继续抢收。”
    诸般安排好,李善看向马周,“宾王兄还是留下吧。”
    看李善递了个眼色过来,马周微微点头,不管是继续接下来的抢收,以及之前商议的诸事,都是需要他来主持的。
    这时候,老迈的贺娄善柱赶了过来,“明府即赴马邑?”
    “代州司马刘公相召。”李善简短的说了句。
    “兴舒弓马娴熟,熟悉地形,还请明府携其同往。”
    李善无语了,这么迫不及待吗?
    第三百四十五章 大捷
    漫天黄沙,遮天蔽日,残阳如血,正恰尸山血海。
    李高迁养尊处优多年,只以部将领军冲阵,自率亲卫、步兵殿后,但等漫天烟尘散开,他再也忍不住,高声吆喝,率数百亲卫趋马加速,冲入还没完全散开的黄沙中。
    两日前,苑君璋突然率军向东,剑指李高迁大营。
    两个时辰前,两军对峙,你来我往,虽苑君璋麾下只两千突厥骑兵,但李高迁已经撑不住了,要不是依营而守,只怕全军大溃。
    但随后战局在极短时间内发生了逆转,刘世让、高满政突然出现在苑君璋侧翼、后方,分率骑兵从两个方向突袭。
    刘世让虽然年过五十,但依旧持槊冲阵,勇不可当,高满政当年是和宋金刚齐名的大将,骑射皆精。
    在一阵猛冲直打之下,大军阵脚动摇,刘世让、高满政拼死力战,完全打散了敌军建制,阵中一片混乱。
    苑君璋引军北走,麾下登时大溃,两千突厥骑兵迅速脱离战场,一路向北逃走。
    李高迁毕竟是战场老将,很清楚这不可能是对方诱敌之计,自然领兵追击……追打落水狗,那是谁都喜欢做的事。
    一直到黄昏时分,得胜而归的唐军才返回,只见战场上到处都是残肢尸体,到处都是一片紫黑血污,到处都是伤卒惨呼声,不时听见战马垂死前的嘶鸣声。
    虽然捞到些战功,面带笑容的李高迁其实心中大为愤慨,他现在也想明白了,特娘的刘世让这个老而不死的家伙,根本就是拿自己做诱饵!
    刘世让坚守马邑,就是等着苑君璋转向东攻,才突然领骑兵奔袭破敌……虽然大胜,但风险也很高。
    若是两个时辰前,骑兵不能破阵,那别说刘世让、高满政了,李高迁也难逃厄运。
    刘世让虽然是个不擅权谋的人,但也看得出李高迁的不悦,但这老头对此颇为不屑。
    如果你李高迁老老实实率军合击,何至于到这般境地,非要带着三千步兵、两千民夫出关打造这个乌龟壳,那就不能怪苑君璋转而来攻,也不能怪我以你为饵。
    士卒正在打扫战场,李高迁瞄了眼不远处的伤卒,随口道:“可惜此次李怀仁未随军而来,否则……”
    顿了顿,李高迁向高满政解释道:“李怀仁精于医术,爵封馆陶县公,筹建伤兵营,去年山东战事,无数伤卒因而存活。”
    这一场大战,高满政、刘世让分率两千骑兵,基本都是马邑驻军,换句话说,基本都是高满政嫡系,伤亡惨重。
    高满政大为意动,他在朔州待了十多年,很清楚只要自己没有离开,那么手中兵力将永远是维系自己地位的唯一依仗。
    “这位李怀仁……”高满政试探问了句。
    这句话是问刘世让的,但李高迁抢在前头开口,“李怀仁新赴代县令,当日某欲携其随军,但刘公不许。”
    刘世让心里那叫一个腻味啊,这厮真不是好鸟!
    “代县急赴而来,顶多两日。”高满政舔了舔发干的嘴唇,“还请刘公许之。”
    刘世让先是转头冷冷看了眼脸上还挂着笑容的李高迁,才开口道:“一个时辰前,已遣派亲卫携某亲笔信急奔代县。”
    安静了片刻后,李高迁脸上的笑意迅速消失的无影无踪,随即又挤出一个勉强的笑容,“刘公有先见之明。”
    嘴上这么说着,李高迁心里却在破口大骂……你个老而不死的王八犊子,真不要脸呢!
    好吧,去年被削爵罢官,如今终于学乖了,学会不要脸了!
    携亲笔信,这说明刘世让在此战之前就做好了准备……一旦大胜,立即召李善赴马邑。
    显然,刘世让这是打算给李善分润功劳。
    虽然李高迁之前也是打这个算盘,但主动和被动,这对于刘世让来说,结果是截然不同,甚至是刚好相反的。
    高满政已然察觉到了气氛有点不对,毕竟是刚刚投唐,他干脆找了个借口李楷。
    高满政一走,李高迁脸上的表情再也维持不住,嘲讽道:“世人皆言巨鹿郡公直率,不料亦行阴私事。”
    这些天一直称呼刘公,现在又转回了巨鹿郡公。
    在李高迁看来,刘世让在长安时间不长,又没什么背景,消息并不灵通,对李善此人知道的不多,但也有可能听说了李善得圣人看重。
    刘世让让功李善,不是说要依其为援助,而是看重李善身后的圣人李渊。
    之前刘世让被削爵罢官,一方面在于和李神符结仇,另一方面也在于性情倨傲飞扬……而这一次,李善显然是来镀金的,而刘世让这么凑趣,圣人李渊对刘世让的观感自然会发生改变。
    更重要的是,确定了大捷再立即派人相召,确保了李善的安全。
    不用甘冒奇险,不用战场搏杀,就能分润军功,这种事……李善会拒绝吗?
    傻子才会拒绝!
    不用冒险就得了这么多好处,李善能不为刘世让说话吗?
    李高迁消息灵通的很,从太子来信中隐隐感觉得到,这个叫李善的少年郎对圣人或许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面对李高迁的嘲讽,刘世让一句话都没说。
    召李善赴马邑诊治伤卒,这是理所应当的,但李善这个人的背景……刘世让吃不准,虽然猜测其得圣人看重,但终究只是个少年县令。
    不过,等李高迁不顾体面的冷嘲热讽后,刘世让觉得自己可能押对了宝。
    遣派部将继续追击后,刘世让和高满政都回了马邑,后者好言相劝,李高迁虽然不爽,但也不愿意就此回雁门,而是一同去了马邑。
    这次被刘世让当做诱饵,险些被突厥破阵,现在到论功的时候了,李高迁自然不肯就此离去。
    一场大捷,报功奏折如何写,可不是刘世让一人能做主的。
    高满政虽然任朔州总管,爵封荣国公,但毕竟初初投唐,在朝中没有根基。
    刘世让虽然得圣人授意经略马邑,但终究只是代州司马兼崞县令,官职不高,又无爵位在身。
    而李高迁身为十二卫大将军,爵封江夏郡公,圣人早年近臣,又是东宫嫡系……在马邑没什么分量,但在朝中却很有分量。
    第三百四十六章 马邑
    天空碧蓝如洗,茫茫大漠中,一支近百人的骑兵小队正向东疾驰而去,经过两年多的练习,这种的行军速度,李善已经能够适应。
    偶尔向两侧张望,几乎看不到人烟,只有废弃的田地,一片废墟的村落,李善在心里想,难怪突厥必要经由马邑借道而攻代州,朔州并没有资源供给十数万乃至数十万突厥大军。
    换句话说,如果唐军能牢牢卡住马邑这个点,就能将战线推进到朔州一线,河东道就不会时时刻刻处于突厥大军的马蹄弯刀的威胁中了。
    打前阵的贺娄兴舒用少年人特有的尖锐音调高声呼和,一旁的杜晓提醒李善,“李郎君,先歇息片刻再赶路,今日能抵马邑。”
    现在已经用不着别人带马了,李善有节奏的拉着缰绳,放缓马速,翻身下了马,拍了拍两条发僵的腿,“江夏郡公应该是去了马邑吧?”
    杜晓取下水囊递过来,“理应是去了马邑。”
    一个时辰前,李善一行路过李高迁大军驻地,但杜晓去打探了下,李高迁并不在营地……不过一场大捷是确定了的。
    杜晓小声说:“刘公与江夏郡公似有隙。”
    李善一声不吭,只灌了几口水,心想朔代两州的局势还真够复杂的,刘世让此次立下大功,据说这位极为倨傲跋扈,连襄邑王李神符都敢得罪。
    而李高迁却是自己计划中的重要人物,大批商队出雁门,不可能不结交这位……偏偏自己又是得刘世让亲笔信赴马邑的。
    将水囊掷给杜晓,李善转头四顾,道路两侧已经不是什么废弃的田地,而是光秃秃的一片,连植被都不多,放眼望去,天地合一之处,只见黄茫茫一片,算不上戈壁,但也是大漠。
    远处似乎在焚烧什么,长长的烟柱一直延伸到高空中,李善脱口而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走进的贺娄兴舒眼睛一亮,“郎君此诗可有全篇?”
    李善嘴角动了动,“只得两句残诗。”
    贺娄兴舒大为惋惜,“他日郎君得了全篇,还要一睹为快。”
    李善有点头疼,暗骂自己嘴贱,不早就下定决心在代县绝不用诗才欺世盗名了吗?!
    在长安,还能用被李德武陷害的说法哄骗自己,现在可没人逼我了!
    想了想,李善觉得可能是因为被李德武陷害,所以自己成了条件反射……嗯,还是李德武的锅!
    那边贺娄兴舒正和王君昊、周二郎说笑,显然,这位已经以李善亲卫自居了,口口声声都是“郎君”而不是“明府”。
    李善突然皱起眉头,又一次提醒自己,下次就算要人前显圣也要精挑细选,可别闹出笑话!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好像是王勃的诗?
    下次得记得,决不能用初唐四杰的诗……其实李善记错了,这是王维的诗。
    各种念头在脑海中一闪而过,李善又将心思放在了正事上,遥遥眺望已经不远,但还看不见的马邑。
    在长安,在河东,再到代县,李善始终在打探马邑的消息,他很清楚,自己在代县能做什么,终究是需要马邑来托底的。
    自昨日出了雁门,李善就立即察觉到朔州和代州的不同之处,差异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