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笔书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天生尤物【快穿】高H 淫乱小镇 (快穿)插足者

第689节

      其次就是以这片伏击区为中心布设兵力做好准备,后者就有很多种,比如在民舍里埋下地雷、定向、炸药包等等。
    李云龙经常干这种事,这种埋伏的好处不只是能杀伤敌人,还能在心理上让鬼子陷入犹豫……如果有一次,鬼子真的突破了八路军的防线冲进城内,这时候他们心里就会想:这是不是又是八路军有意放他们进来的?是不是又是埋伏?这些民舍是不是又被做了手脚的?
    因为有这些担心,鬼子在这时原本可以大杀四方的,却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贸然前进,八路军就可以利用这时间填补上防御缺口。
    做好这些准备后,李云龙一声令下,城墙火力就依次出现缺口,有些部位还真发生了爆炸:一声巨响带起一片火焰和烟雾,然后八路军的机枪就不响了,看起来就像是鬼子的炮火无意间精准的命中了目标。
    其实这是八路军自己引爆了炸药包营造出的效果。
    这时估计鬼子的炮兵观察员都一脸懵:我好像没有指示炮火轰炸这部位,它怎么就爆炸了呢?
    但在战场上而且还是在黑夜中,炮弹在头顶上飞来飞去的,谁知道那是炮兵打的还是怎么炸的,反正敌人火力点被炸防线出现缺口就对了。
    鬼子步兵就更没想那么多,吆喝一声就从缺口冲了进去。
    冲进缺口后第一时间就是冲进民舍借助其掩护与八路军打巷战……
    林芳太郎那边是接连得到一长串的好消息:
    “第一大队突破敌人防线!”
    “第三大队突破敌人防线进入城内!”
    “第二大队进入城内展开巷战!”
    ……
    按林芳太郎的想法,第110师团一万多人,而且他们还是长期在吕梁山上与八路军作战的部队,这要是冲进城内与八路军展开巷战,那基本上就意味着战斗结束了吧!
    正常情况下的确如此,因为巷战就是敌我之间在民舍间短兵相接,虽说八路军有连发步枪在这样的战斗中更占优势,但怎么也抵不住鬼子像潮水般一批批的涌来。
    然而,这却不是正常情况。
    是时林芳太郎其实也是有怀疑的,因为三个方向为什么会几乎同时突破敌人防线?这也太巧了吧?
    但林芳太郎没有多想,毕竟部队已经攻进城内,是福是祸都要让他们打打看。
    不久,林芳太郎就验证自己的猜测了。
    城内突然爆炸声枪声响成一片,突入城内的三个大队都遭到了八路军的伏击。
    更可怕的还是,就连他们的入口也就是其退路都被八路军用火力给封锁住了……用火力封锁一个入口并不困难,它不需要在这缺口直接布置部队将它严严实实的挡住,只需要两侧斜向布置几挺机枪再加几门迫击炮,然后就会形成交叉火力外阻援军内阻敌人逃跑。
    那些被封锁在城里的鬼子是什么结局就不用说了,他们以为进来是打巷战,其实根本就是给人当靶子:
    那些看起来可以被用来当作掩护的民舍,大多都是在承重墙处被埋了炸药包的,鬼子不进去还好,一进去就“轰”的一声整个塌成废墟,连挖坟墓的力气都省了。
    有些民舍没有埋上炸药包的也会被埋上地雷。
    有的是跳雷一炸开就是钢珠乱飞的,有的是压发雷炸开就能将头顶上的隔层炸得从头而降往下砸的,最损的其实还是一种跟燃烧弹联动在一起的组合雷……这种雷其实很简单,就是普通地雷再加上一枚火箭筒的燃烧弹。
    战士们都知道火箭筒隔远了就打不准,而且打火箭筒时还有一定的风险,射手必须探出上半身射击很容易被敌人击中。
    像这种组合雷就可以完美的解决这些问题。
    那一炸开整幢民舍都从里头烧起一片火焰,通红通红的就像在黑夜中点起了一个火炬。
    又由于民舍通常有木制隔层以及房梁、屋顶和家具,所以这烧起来并不会短时间熄灭,火势甚至还会连到隔避的民舍继续烧。
    因此他就给八路军战士一个绝好的光源使敌人在明而我军在暗。
    被埋伏的三个大队的鬼子反应各有不同,其中两个大队选择继续向八路军防线冲锋,一个大队则选择从原路突围返回。
    两个都不是好选择。
    前者几乎就是朝八路军防线发起自杀式冲锋。
    鬼子也是硬气,他们借着黑暗的掩护抱着手榴弹和炸药包朝八路军的防线冲锋。
    他们也知道在这时步枪几乎不起作用了……拉栓式步枪射速太慢,而且在跑动时很难瞄准目标,要射击通常要突然停下举枪射击,但这么做就是敌人的靶子,不仅无法命中目标还会被敌人一发子弹轻松带走。
    还不如不停的跑动,敌人想命中还要多耗些子弹,如果能跑进几十米的距离就有可能将手榴弹抛进敌人所在的民舍内。
    然而,八路军却对此早有准备,他们设置的防线通常在一条空荡荡的大街后,也就是鬼子必须要冲过一段毫无遮挡的地段……原本这里是有遮挡物的,比如石头、废墙等,但都被八路军清空了。
    战时有时就是这点小细节就决定了生死,战士们在这方面一点都不敢大意。
    八路军做好了准备,反过来就是鬼子要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鬼子一排排叫喊着冲上来,不一会儿就成片成片的被打倒在血泊中。
    第1241章 迫击炮
    这其中如果说鬼子有什么东西能威胁到八路军的,那就是鬼子手里的掷弹筒了。
    掷弹筒这玩意打的是曲线,不仅射程较远还打得准,鬼子躲藏在废墟后只要大概估算下目标的位置就能将手榴弹打到目标附近……这在打击八路军的同时还可以完美的避开连发步枪的火力。
    不过独立团的兵一个个都是与鬼子打过交道的老兵,他们又怎么会对掷弹筒没有防备,战士们早就在二线布设好迫击炮。
    这些迫击炮大多是在大同鬼子的仓库里缴获的,它们其实不能算是鬼子的装备而是顽军50兵工厂生产的31式60mm口径迫击炮……这种迫击炮抗战时期华夏生产数量最大的火炮,抗战后期每月的产量达到100门。
    但是这些迫击炮有相当一部份都落入鬼子手里。
    它们会出现在大同,是因为鬼子正规军尤其是甲级师团不怎么看得起迫击炮初期甚至没有迫击炮的编制也就是没有装备迫击炮。
    这是由于鬼子近战有掷弹筒远战有92步兵炮……在鬼子的眼里92步兵炮比迫击炮好用得多,它既可以像迫击炮一样曲射又可以像加农炮一样直射,打得还比迫击炮远也比迫击炮准,那为什么还要把资源浪费在迫击炮这玩意上?
    理论上说的确如此,但实战又是另一回事。
    随着战争的深入,鬼子发现92步兵炮这玩意造价太高无法大规模装备,精锐的甲级师团一个大队也就装备四门,尤其这玩意虽说可以拆解运输,但在山地以及地形复杂水网密布的地形作战还是有诸多不便,其数量和灵活性远都不如迫击炮。
    而掷弹筒的射程又远不如敌人的迫击炮。
    于是无论掷弹筒还是92步兵炮都出现被敌人迫击炮压制而没有反制手段的情况。
    尤其在太行山、吕梁山上与八路军作战就更是如此。
    其实这是鬼子在军工设备上的战略性错误,迫击炮这东西其优点就是轻便、廉价适合批量装备适合移动作战,而鬼子却一味的强调精准,其研发装备的94式90mm口径迫击炮居然有大型火炮的复进装备,结果一门迫击炮就重达159.9公斤,要知道一门92步兵炮也只有212公斤。
    鬼子打着打着就发现不对劲了,于是就将从顽军手里缴获的大批迫击炮运至大同打算分发到后方部队手中用于对付游击队和太行、吕梁再线的山区作战。
    没想到这些迫击炮还没发出去就落到八路军手里。
    顽军生产这种迫击炮主要就是用来压制鬼子的掷弹筒的,其射程比掷弹筒远达到1000米,再加上威力更大而且轻便,全炮只有40斤,炮手可以抱着它到处跑,这使它在抗战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此时在大同,八路军也充分利用了这种迫击炮的优点,他们把迫击炮布设在距离前线三百米左右的位置。
    这个距离是经过精确计算的:鬼子掷弹筒如果打专用弹就能打三百米左右,打手榴弹就只能打两百米。
    迫击炮如果布设在离前线三百米距离就能保证鬼子掷弹筒无法打到迫击炮。
    而迫击炮的射程却达到一千米,打到鬼子掷弹筒毫无压力,即便鬼子用掷弹筒打八路线阵地最前沿……300加300为600,依旧在迫击炮的射程范围内。
    困难就是在这距离上迫击炮必须是盲打。
    但这对独立团也算不上什么,电话线一牵,炮兵侦察员前置,观察到鬼子掷弹筒的位置马上就指挥一个炮排展开轰炸。
    (注:一个炮排编三门迫击炮,每门迫击炮编制10人,携弹36到40发)
    通常两轮炮弹过后鬼子的掷弹筒就会被打掉……这应该是得益于鬼子所在的位置到处都是碎砖破瓦,炮弹往那附近一炸,那碎片就化身为弹片四处乱飞,躲在废墟里的鬼子迫炮射手哪里能躲得过。
    如果有什么位置被鬼子突破,比如鬼子冲进了八路军占领区探制了某几幢民舍,这时八路军就会玩起一个近似作弊的操作……直接调来谢尔曼坦克把鬼子占领的民舍撞塌,将鬼子连人带房全埋在一块。
    这是对付距离近的民房,这种民房不方便用迫击炮炸,因为担心炮弹偏离会误伤友军。
    距离稍远一些就用火箭筒轰,再远一些就上迫击炮。
    这样打了半个多小时,鬼子是越打越看不到希望。
    因为他们完全看不到原先预想的“巷战”和“近战”。
    虽然这战斗足够近,有时民房就在前方不过隔了几米远,但他们始终无法接触到敌人。
    而鬼子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于是鬼子越打越少,越打士气越低落……他们几乎就是在用生命换那些毫无价值的民房,确切的说是废墟,因为民房一旦被鬼子占领用不了多久就会成废墟。
    很明显,继续这样打下去,鬼子就只有全军覆没的结局。
    第二大队的鬼子指挥官吉田少佐近乎歇斯底里的大喊:“我们的战车呢?我们的大炮呢,为什么不朝敌人开火?”
    鬼子的确有战车,第110师团在太原补充了一个战车联队,只不过那些大多都是95轻战,它们根本就无法在这黑夜闯进八路军的防御圈,如果强行闯入,等着它们就会是火箭筒……
    鬼子的确有火炮,甚至其火炮还占据优势。
    但问题是,八路军打的是迫击炮,迫击炮体积小可以在城内分散布设不说,它的曲射特性还能很好的利用建筑遮挡炮口发出的火光,其轻便性还很适合打完就跑,笨拙的重性火炮又怎么能对其进行有效压制?
    然后没过多久连鬼子都打崩溃了。
    他们不顾一切的往来时的缺口撤退,虽然明知道那里已经被八路军的火力封锁。
    撤退可能还有一线希望。
    不撤退,那就没有任何希望,只有死在这里一条路。
    李云龙这战术甚至都给鬼子留下了心理阴影,使其在随后的战斗中轻易不敢突破八路军冲进城内。
    第1242章 信心
    最终的战果,就是杀进城内的三个大队三千余人就只有四百多人活着逃了出来,这还是林芳太郎不顾一切用炮火为部队提供火力掩护的结果……
    按正常情况,林芳太郎在鬼子攻进城内后是无法用炮火对部队提供火力掩护的,主要是因为有城墙的阻隔,另外就是敌我占领的民舍犬牙交错即便有炮兵观察员在城内也很难将炮火引导到正确的区域实施轰炸而不误伤友军。
    但是……
    林芳太郎做了一番这样的计算:如果再这样打下去,城外的部队又无法进入救援,还不如冒险一搏还有点希望。
    于是,林芳太郎几乎是咬牙切齿的下令:“开炮!对准城墙,掩护部队撤退!”
    鬼子炮兵几乎是用炮弹为被困的部队炸出了一条退路,他们对城墙处实施无差别的地毯式轰炸,来来回回的犁了两遍,这才压制住八路军布设在缺口两侧的交叉火力。
    所谓的“压制”,指的就是原有火力点被炸毁驻守的战士牺牲了,准备补充的战士和火力又因为炮火的原因一时上不去。
    鬼子就是乘着这个间隙把残余部队从城里拉了回来。
    即便如此,鬼子依旧死伤惨重,而且还是在鬼子丢弃伤兵的情况下才撤了出去……鬼子抛弃伤兵是常有的事,他们对敌人狠对自己人也狠,简单的说就像是只讲生存的野兽,那些负伤的伤员对他们来说是累赘,平时有条件的话还有可能带着一起走,否则,他们就会塞给伤兵一个手榴弹或炸药包,美名其曰“玉碎”。
    然后就是八路军战士看到的,当他们跟着鬼子后头追杀出去时,就发现那些伤兵一个个大喊着拉燃了手榴弹和炸药包的导火索……
    这成功的阻止了八路军追杀的脚步,不过也省了八路军一些麻烦,他们不必再接收什么俘虏了。
    此战下来,八路军仅仅只抓了七名俘虏,由此也可知这场战斗的残酷。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