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笔书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天生尤物【快穿】高H 皎皎 po全文阅读 淫乱小镇

七十年代妇女主任 第205节

      赵柯他们不知道余秀民家发生的一出事儿, 中午吃完饭,估摸着小客车快到了,三人就赶着牛车去路口接人。
    天冷,衣服穿多厚都能冻透, 三个人坐不住, 等车的时候全在地上跺脚走动, 活动身体取暖。
    下午两点, 小客车远远进来,三人齐齐望过去。
    小客车驶近, 窗边露出两张熟悉的、带着惊喜的面孔。
    赵新山这样儿在儿子面前不太喜形于色的人, 都忍不住冲着赵瑞大力挥手。
    余秀兰和赵柯也是一样的动作。
    小客车停下, 车上的乘客挤向车门。
    车下, 赵新山迎上去,被下车的人群挤得左右摇摆,无法靠近,依旧在试图向前迈步。
    赵柯和余秀兰站得稍微远点儿, 也不免不了要躲行人。
    终于, 赵建国和赵瑞挤下车,亲人相聚。
    赵新山一只手紧握赵瑞的手臂,一只手激动地拍他的肩,打量着他道:“好好好……”
    旁边,夫妻俩半年没见,赵建国直接感情外露地抱住了余秀兰。
    余秀兰也紧紧回抱他。
    赵柯被中年父母排除在外, 一个人半张着双臂, 小碎步围着他们转了小半圈儿, 依然插不到空儿, 最后只能放弃。
    几人身后, 苏教授父女俩最后走下小客车。
    头些年闹得厉害,苏教授幸免于难,没有被打,苏荷几乎没吃过大苦头。
    她头一次来乡下,从下了火车,一路上就晕头转向,坐在拥挤颠簸的小客车,晕得面无人色,人十分狼狈。
    苏教授年轻的时候经过战乱,这些年采访写文章偶尔也要走访一些偏僻的地方,脸色比她强一些,不过工整的大衣和中山装全都皱了。
    他们穿得好看,但是太少,冷风一吹,都有些瑟瑟发抖。
    赵柯无人理会,第一时间注意到两人,主动上前:“苏教授?”
    苏教授不认识她,眼神陌生,颔首。
    而苏荷看着她,眼里带着审视和衡量。
    赵柯莫名,抬手拍了赵瑞一下,叫他招呼客人。
    苏荷的眼神随着她的动作变得更加直白,几乎是带着敌意的挑剔。
    对陌生人来说,这很奇怪。
    赵柯向二人作自我介绍:“苏教授,您好,我是赵村儿大队的妇女主任赵柯。”
    苏荷的敌意一下子消散。
    不认识她,对她有敌意,知道她的身份,又没了……
    赵柯琢磨起来
    苏教授开始打量她,“你就是妇女主任赵柯?”
    而赵瑞终于想起他遗忘的人,给他们互相介绍。
    赵新山一双粗糙的手,探出手,“苏教授,你好你好。”
    苏教授与他握手,“赵大队长,你好。”
    轮到苏荷,赵瑞刻意避开苏荷的视线,不去看她,硬着头皮轻声道:“这是苏教授的女儿,苏荷。”
    赵柯眼睛微眯。
    赵新山没察觉出来,对苏荷一个姑娘只是口头上问好,便招呼他们赶紧上牛车,“苏教授,外头怪冷的,咱们抓紧回村儿。”
    板儿车不大,上面随便放着两张密实的厚草垫,上面似乎有土没扫净,看起来有点脏。
    这怎么坐?
    苏荷看着那牛车,微微蹙眉,下意识望向赵瑞。
    “建国,咱俩坐前头。”赵新山安排,“苏同学看着单薄,挤中间吧,挡挡风,别冻坏了。”
    赵建国二话不说,坐在板车前头,赵瑞和苏教授随后上去,紧接着是苏荷。
    一辆板车坐七个人,得挤挤插插才行。
    赵瑞不自然地缩脚,尽量避免挨到苏荷。
    一个瘦高的大男人,缩成一团。
    而苏荷爬上板车,看着父亲和赵瑞中间那一小方空间,眼睫轻颤,面露害羞。
    年轻男女之间的氛围,微妙至极。
    这些日子,赵村儿人最敏感的便是这种气氛,几乎每一个人都能第一时间捕捉到,然后暧昧一笑。
    然而此时此刻,赵新山和余秀兰脸色一变,都没有调侃的心情。
    气氛僵滞。
    苏教授面对这样的场景,微微叹气,想要替女儿打圆场。
    这时,赵柯握住赵新山的手腕,微微使力,笑呵呵地说:“瑞哥,还是你跟我爹换一下吧,让他和我妈坐,我坐苏荷同学旁边,正好跟苏教授和苏同学聊聊天儿。”
    赵建国立即下板儿车,绕到板儿车尾。
    赵瑞沉默地坐到前面,挨着苏教授。
    虽然离得还是近,但不至于男男女女挤在一起,而且背对着众人。
    赵新山也知道不能当着外人的面儿掉脸子,径直坐到前面,一手拿鞭,一手牵绳儿。
    众人全都上了牛车,坐好,路过供销社,余秀兰扯着赵建国扯着下去,拎走水壶,进去装满热水,抱了两个热水带出来,递给苏教授和苏荷。
    赵柯道:“苏教授,苏同学,冷吧?暖和暖和,还要走很久呢。”
    确实冷极了,父女俩道谢,抱在怀里,才感觉到冻僵的身体有一丝丝暖意。
    牛车重新行驶,其他人都没有心情说话,唯有赵柯,像是什么都没发现,若无其事地跟苏教授父女说话。
    冷风中,只能听见她和父女俩的说话声。
    她没问采访的事儿,东拉西扯地闲聊,但打探出不少东西。
    苏教授不止是大学教授,还是省城一家杂志的副主编,也经常给其他地方的报纸投稿。
    苏荷在沪城大学读文学专业,话语里展露的文学素养确实很高,而且满是新知识青年的理想和追求,丝毫没有被社会捶打过的精明。
    赵柯读过的文学书籍不多,但她报纸看得多,不能说完全了解外面青年们的精神世界,跟苏荷交流,是没有问题的。
    苏荷说:“前两年,下乡人数大幅度滑坡,知青们对插队到农村多是消极抵制的态度,留在乡村消磨时间,是对理想的亵渎。”
    赵柯便说:“你说得没错,颓废分子的存在,确实有悖于祖国建设脚踏实地的务实需求。”
    苏荷说:“工农兵大学的学习,是不可多得的机会,大家聚在一起,朗读自己的作品,分享各自的思想,彼此欣赏对方的才华,填补着过去精神的空虚。”
    赵柯点头,“知识青年们的思想碰撞,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火花,这是激发心灵和脑力的活动,有激情有理想有热忱,才能投入到建设国家的方方面面。”
    苏荷说:“你知道吗?在大学的校园里,同学们会一起创作歌曲,围坐在火堆旁一起哼唱时,那种浪漫,特别美妙。”
    赵柯:“懂,我们丰收的时候,谷堆成山,所有社员们聚在一起,胸腔中的喜悦产生共鸣,那是另一种浪漫,也很美妙。”
    苏荷:“……”
    明明句句有回响,可她们似乎不是很合得来。
    赵柯却挺喜欢跟苏荷聊天的。
    这姑娘真的很单纯很天真。
    赵柯并不认为她是不切实际,每一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人,等他们步入现实社会,改变规则亦或是磨平棱角,成为先锋亦或是社会中最普通的基石,总归是有一条路。
    而对于两个人的谈话,赵建国赵新山他们听在耳朵里,都觉得赵柯说得更舒服一些。
    连赵瑞听着赵柯的话,心绪都会更平静。
    他们都是乡下人,对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只会觉得虚浮,凭白生出烦躁卑怯,反倒是赵柯说得,也不知是听得多了,还是更贴近他们,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情绪。
    苏教授未见时便对赵柯这个年轻的大队妇女主任有些好感,等她为女儿解围,使得他们没有太难堪,好感又上升了一个台阶,等他听过两个姑娘的交谈之后,他对于赵柯在赈灾中起到重要作用,也确信了几分。
    “赵同志,我听赵瑞说,你们公社卖白菜,是由你牵头,能跟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来了。
    赵柯面色不变,字斟句酌,向苏教授展现一个“谦虚,热忱,有学识,有能力,对祖国的未来有无限期待的乡村干部”的形象。
    她从知道采访,就在打算,怎么样对她更有利。
    即便新闻要公正客观真实的体现,可文字的温度,由笔者呈现,一字之差,便天差地别。
    赵瑞和这位苏荷同学之间的关系,是意外,对她来说却也不全是坏处,至少,想要获得苏教授的好感,变得更容易找准方向。
    一个这么“简单”的女孩儿,他的父亲,该多努力地为她撑起伞遮风挡雨啊……
    赵柯要为自己的未来铺路。
    赵瑞恰巧向人说了她,恰巧吸引了苏教授的注意,苏教授恰巧决定来采访……而她,只是抓住机会,加以利用。
    他们一路畅谈,六点多,天几乎黑透,牛车才终于抵达赵村儿。
    苏教授的视线,被昏暗中的两个建筑吸引,“这是?”
    赵柯没有表现出骄傲,淡然地介绍:“这是我们大队自主建造得土窑,每天都会烧砖,旁边是我们大队冬天集体活动的大库,社员们会在里面做一些木工,前段时间刚组装完成两个龙骨水车。”
    她知道,会有人替她骄傲炫耀。
    “烧砖?水车?”
    苏教授立即就拿出照相机,想要拍照,抬起来只能看见深色的轮廓,不得不遗憾地放下。
    赵村儿大队比他一开始以为的更特别,苏教授内心隐隐兴奋。
    赵建国和赵瑞望着土窑和大库的震撼,丝毫不比苏教授少。
    他们跟家里通信,当然知道村里的近况,可知道和亲眼所见,内心的触动完全不一样。
    是的,两人的内心都是震撼的。
    他们没有参与过从无到有的建造过程,没有积累感,猛然看见成品,冲击无以言表。